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图片 >> 正文 >> 正文

它们消失在历史的夜空里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5/5/18
很想写一篇东西,记下那些已经消失在我们身边的老物件,却一直没有动笔,曾经在《读者》读到一篇胡弦写的文章,《正在消失的事物》,记载了一些已经少见或者消失的物件,如土瓦、土坯、石臼(兑窝子)、独轮车、碌碌(石磙)等,读了这篇文章,就提起笔来,记一下在我身边已经少见或者消失的物件,寄托对消逝的岁月的一份留念。太平车:又叫大车、牛车,是用木头做的四轮运载工具。连轮子都是用木头做的,周边打上铁箍,轮子中间凿孔,穿上中间方两头圆的车轴。特别适宜在平原上行驶,前边用3-4个牛牵引,速度很慢,方方的车厢还不能装一方土,大约在20多年前在农村十分普及,常用来拉粪拉土,运输庄稼和粮食什么的,农村里遇到红白喜事,也往往会套上车,大人孩子坐着到事主家里行礼。特别是用来迎娶新媳妇时,往往在车上搭一个半圆的棚,前后用红布花布拉上帘子,新人坐在车里,棚的两侧贴上大红的喜字,车子稳稳地走着,像流动的新房。后来慢慢被马车、拖拉机代替了,现在只有在博物馆和一些偏远的村庄还能看到它破败的身影。去年,到徐州汉墓博物馆,还看到馆方从民间收集来的几辆太平车,放那里供游人参观。马车:马车可能是解放后才时兴起来的,它的车身是木头的,可是它的车轴、车锅子(轮子与轴连接的部分)可全是钢铁的,而且还用上了轴承,车轮是橡胶的,有点现代化的样子了,用一般用马来拉动,缺少牲口的时候也用人牵引。在年代,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运输工具,当时只有县城里的搬运公司和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才能置办的起,其速度和载重量都比大车强的多得多。后来一些比较有实力的生产队也置办了马。但是因为马比较娇贵,难养,赶马车的人也要一定的技术,所以大部分的生产队还只有用牛车,用不起马车。我下放的生产队在当地还算比较富裕的,有一副马车,3匹大马,还专门从外地请来一位车把式,待遇很高,也很受社员尊重。作为运输工具,时兴了十多年,很快被拖拉机和汽车取代了。驴拉平板车:平板车又称平车,在农村是最实用的的运输工具,现在偶然还能见到正在使用的平车,平车也是解放以后才兴起的,和马车差不多但是比马车小的多,木车厢橡胶车轮钢车圈。从年代到现在,是使用很广泛的运输工具,以人力为主,载重时用一个人掌把来掌握方向,另外的人在车厢上栓上绳子,用力向前拉,俗称拉梢子。这种车机动灵活,又便宜,不需要大牲口,所以很受农民欢迎。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把毛驴和平板车结合在一起,改成了毛驴车,一头毛驴又驾辕又拉套,车把式坐在车子的前面,很是神气,这样一个劳动力就可以运输很重的货物,毛驴价钱不高饲养又比较耐粗放,这种运输方式很快就时兴起来了,花钱不多,载重量可以上千斤,跑起来也很轻快。。萧县在文革中有一个据说有资本主义倾向的顺口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毛驴车的喜爱,“毛驴车,跑得快,一天能挣七、八块,哪有心思学大寨”,当时不少农民用毛驴车拉货挣钱而不愿意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被看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现在几乎家家都有拖拉机、电瓶车做运输、交通工具,小汽车也进入农民的家庭,毛驴车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蹦蹦蹦”,这三个象声词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运输工具的名字,这种车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文雅一点叫机动三轮,老百姓则称之为蹦蹦蹦,车架是钢构的,前方卧着一个柴油机,后面是一个车厢,之间的空隙权作驾驶室,下面是三轮结构,没有驾驶棚,柴油机也暴露在外边,靠一些简单的手柄和踏板来操纵,发动时要靠人力来摇动。这种车速度很快而且不安全,在道路不平处和转弯处很容易翻车。人们形象的称这种车为敢死队,在加速和上坡的时候,震耳欲聋的机器运转声和排气筒里排出的滚滚浓烟令人生畏,由于排气筒在前面,驾驶室又没有挡风设施,柴油机喷出的黑烟直接喷到驾驶员的身上,所以开这种车的人脸上和身上内熏得漆黑,只有牙齿和眼白是白色的,被人们嘲笑“跟屁呲的一样”。这种车没有国家标准,一般的小五金铺都敢造,危险系数极大,噪音和污染都很大,现在在街上偶然能看到用来运输建材和厨余垃圾的这种车,遇到这种车人们都唯恐躲避不及。上面所说的几种交通运输工具,还有许多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也在逐渐消失,甚至有些物件我只知道用处,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拿石磨来说吧,是用来加工面粉的,也可以用来做豆腐和加工麻油,相应的配套工具还有大簸箩、磨锥子…,另外还有许多,如解放牌水车、桑叉子、麦铲等,还有后来的传呼机、磁盘,也是出世没有几年就消失了。一些新事物的出现,伴随着旧事物的淘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当我们享受着人类文明带来的许多便利时,不免想起那些消失的事物,令人心里产生出些许惆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