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选择 >> 正文 >> 正文

乡土散文拉平车的日子里,负重前行一路欢歌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2/10/22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8/5964855.html

拉平车的日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清江市的街头巷尾以及集市、车站、码头等地,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力运货车:一根钢轴,两头装有轴承和轮子,车轮轱辘上交叉编织成放射状的粗钢条,支撑着钢圈,钢圈上再套橡胶轮胎。钢轴上,架有两根车把的近两米长、约八十公分宽的木板架。市民一般都称这种车为“平车”,也有人称“平板车”、“板车”等,北方的一些地区的人称“架子车”。

说起平车,我家于至年曾有一段难忘的拉平车的日子。

要说我父亲在“文革”前的月工资已为62.50元了,还有里程费等,在那个年代,收入不算低了。因为一般工人的月工资也就在三四十元左右。那我家为什么要拉平车呢?

年,我家兄弟子妹五人,大的十 岁,小的差不多一岁,个个都是要吃要穿要用的花钱的主。姥姥一年中要有大半年在我们家住,父母农村老家的人,还需要我家贴补贴补。所以,我家在经济上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难境地。不“开源节流”怎能度日?说起来,那时不单是农村,城里大部分人家的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都在为增加收入动脑筋、显身手。因此,年左右,我母亲就开始了在汽车站拉平车、上下货等出力挣钱贴补家用的艰难之旅。

“近水楼台先得月”。淮汽公司的家属也就傍上车站这棵大树,找点荫凉得些便利。

清江汽车站有个“零担货房”,也就是全国各地的零星货物在此发货与收货,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市最早的“快递”单位。那个老清江汽车站(客车站),年迁到现汇通市场处,成为汽车总站,原址就成为货运站(零担货房)了。

一般从天南海北来清江汽车站的货物,总是需要送到货签上指定的收货单位的。如果是数量多体积大,那肯定是调货运汽车送货。最多的,还是那些数量不多体积较小的货物,这就适合人力平车来运输了。

汽车公司职工家属在此拉平车的,常年性的也就是七八家,多时十来家,也没有正式成立什么队。我这里为了讲述方便,故将这几家称为“家属平车队”。这支队伍就当然地占领了车站这座“码头”,包揽、垄断了零担货房的送货业务。同时还有一些淮汽公司内部的物资需要运输,如前后厂需要将旧轮胎运至清江橡胶厂(西橡胶),再将该厂生产的新轮胎运回公司。淮汽公司需要的钢板,由家属队从引河路的市金属公司运回等,都是家属平车队的业务。

拉平车者,首要的是力气。要两膀分别按住两个车把,呈麻花状沿着车把向里延伸,双手再握住车架头部的半圆形的把手。有时身上还要挎上一根结实的宽宽的拉带。如此这样才能驾驭好平车。

拉车,当然包括装缷货。装货物时,前后放置要力求平衡。车后部的重量略重于车前部,这样在将车头向下按的过程中,车子就有一股自然向前的惯性。拉车时,拉车人的全身力量都要使出,就靠两脚双腿用力,将车子一步一步地拉着前行。严寒酷暑,风雨无阻,甚为辛苦。在上坡时,若是二辆车以上,拉车人可以互相帮助上坡。若是单车,只能央求行人出手了。我们上小学写日记写作文,往往会写到学雷锋助人为乐,帮助拉车人推车上坡的情节,这样的日记和作文,我也写过。不过,我帮着家人拉平车上坡时,还真的遇到过学生伸出援手推一把的情景,我从心里感谢他们。

有人说,上坡难,下坡不是轻松很多吗?非也!没有经验的人会拉着车在下坡时趁着惯性快跑,其实是很危险的。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或者自己被绊倒,那会出大事故甚至要人命的。所以,拉车人往往在下坡时,是将车子控制住,车把向上适当用力扺着,使车子处于“可刹可控”状态。你看那车架后尾不都是呈45度的坡形的吗?这基本上就是下坡时刹车磨的。

平车行驶在砂石路上、烂泥路上,有时坑坑洼洼,有时高低起伏,都给拉平车人带来阻碍。

我们运输的路线与地点,东面轮埠路的东风造纸厂,东南方向的河下、淮城和运南闸,西面的活动坝、铝厂和杨庄,北面小营的二农机和糖厂,南面的轮窑和城南。可以这样说,清江城、王营镇和老淮安的大街小巷,几乎都去过。

有人说你写的好多篇回忆文章,怎么对那时候的工厂单位那么熟悉呢?这样一说你就明白了,我拉平车经过的地方多,到的单位多,再加上自己对地名和单位名比较感兴趣,所以就记住了呗。

我家拉平车的日子,基本上是前期是哥哥帮母亲拉,我偶尔顶岗。后期是我帮哥哥拉。我帮拉时,同队的人都会说:“这小迎子拉得绳,怎么经常是弯的”。说明我使得力比较少,汗颜呐。

难忘的是母亲那瘦弱的身板,扛起来咱家的半边天,她那腿上一直消失不了的暴起的青筋和阴雨天犯病的腰腿疼,就是那段艰难岁月留下的印记。

哥哥十四五岁就拉车负重前行,为了家庭所作出的付出,我当铭记。

父爱如山。父亲看我们小小年纪去拉平车,心中充满了怜爱之情。如有一次,他出差回来,听说我们弟兄俩去淮城送货,当即借了自行车,朝淮城方向骑来接应我们。那一次,父亲正好是在板闸的坡上迎到我们的,我们见到父亲,真的很高兴,一身的疲惫抛到旁边的里运河里了。

父亲心细。他虽不能帮母亲和我们弟兄俩拉车,但是他精心地对平车进行保养,使其时常保持 的运行状态。如他经常将平车的两个车轴拆下来进行清洗,换下瘪损的钢珠,补上光洁照人的新钢珠,并抹上黄油。这样的平车行驶起来是不是更滑溜,向前“刺”得更快?

那几年,拉车从30里远的淮城归来,有时会偶遇淮汽公司货车,招呼停车。不管熟不熟悉报个“汽车公司家属小孩”,叔叔们一般都会同意将我们连车带人拉回,使我们讨些个巧。

拉车虽辛苦,但用汗珠换来的回报也是令人欣慰的。如拉一趟淮城,力资可达五元。我们弟兄俩寒暑假去几趟,这学费与生活费不就有了吗?那年头,五元钱,就是一级工资呀。呵呵,心里想到马上能拿到这几元力资,能为父母减轻点经济负担,跑再远,吃再多苦,心中始终无怨无愧,脚步更欢了。

一路汗珠一路脚印,一路风景一路欢歌。在拉平车的路上,虽然辛苦,但是可沿途欣赏自然风光。盛夏,有时会停车脱衣,下到里运河里游两把,摸些螺丝带回喂鸭子;严冬,可欣赏镇淮楼、文通塔雪裹冰封,领略古城古镇的岁月余韵;春天,行驶在王营南大桥上,废黄河两岸柳绿花红、树木葱茏,河水蜿蜒向东;秋天,我们欣赏大闸口的船来船往、帆起帆落,在轮埠路上嗅着罐头厂飘出的味香,捎点酱醋厂的五仁月饼回家。苦中有乐,苦去甘来。就这样,辛苦并愉快地度过那一年又一年。

年初,经父亲奔走,母亲进了城北公社的一家社办企业(后为清河区属企业)。我们弟兄俩也于当年底分配了工作。从此,我家与平车说再见了。

因为有过拉平车的经历,可以说我也曾是这座城市的搬运工。这段经历,让我品尝了搬运工人劳动的艰辛,也使我更加深了对苦与乐的理解,成为我人生前行的一个精神动力。

审阅:何蕾蕾

简评:有的人在生活的压迫下缴械投降,有的人站起来,征服生活。生活的苦到底是灾难还是馈赠,在于不同的个人。

作者:胥全迎

终审:严景新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