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选择 >> 正文 >> 正文

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七出征的汽笛划破夜空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3/6/16

编发

拂晓哨位(ID:fxsw)

作者

周锦荣

作者简介:周锦荣,笔名午马,年10月生于江苏省常熟市,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陆军第21集团军61师团战士、军械员兼文书、班长、代理司务长、排长、政治处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年12月至年6月赴滇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时任炮兵营教导员。

年10月转业至江苏省太仓市,曾任镇党委副书记、市物资局局长、市纪委副书记、市物价局局长、市政协专委会主任,年10月退休。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纪实作品《远去的炮声》、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的散文集《追梦》。

周锦荣《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二:泪别亲人周锦荣《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三:归队后发现人员装备大变周锦荣《远去的炮声》连载之四:临战训练出故事,车毁人伤炮大修周锦荣《远去的炮声》连载之五:不让一人怯战当逃兵《远去的炮声》连载之六:带伤也要上前线的华勇成

接前篇↑↑↑

作者在团召开的赴滇开进誓师大会上发言

第二章赴滇集结

出征的汽笛划破夜空

年12月24日傍晚,落日的余晖撒满军营。昔日热闹的营区,此时静得能让人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部队已经离开营区,在公路上编队,将赴火车站装载、登车,向战区开进。

在即将离开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的营区前,我给我精心培育的几盆花再次浇了水,然后把它们托付给了营部的留守人员。

“替我养好了。”我交代着。

“教导员放心,等您凯旋归来时,我们保证一盆不少地把鲜花交到您的手上。”留守的战士打着保票。

“但愿吧。”我有点伤感。

“谢谢啊!”我向留守的战士道谢。

“教导员,上车吧,部队要出发了。“通信员张麦明提醒我。

要上车了,我的心猛地紧缩了一下,突然感到一阵痛楚。我环视了一下整个营区,虽然营房破旧了一点,环境也不是很好,但这里却是太平的,有着许多美好的故事和欢乐。

我深情地注视着我住的那间房子和门前摆放在水泥板上的花。此次一别,还能不能再回到这熟悉的营区来,我不敢多想,扭头钻进车里,再也没有回头看一眼。

按照上级向战区机动的命令和我团开进部署,我营欠高机连,配属二营六连,组成我团向战区开进纵队的第四梯队,由冯学堂营长任梯队长,我担任梯队政委(副营长吴家松随先部队先行赴战区),于年12月24日晚从驻地洛门火车站出发,奔赴战区集结。

细节决定成败。

这句时下成功人经验的流行语,在当时并不流行,我们也没有刻意往这方面去提炼,但为了完成向战区机动的任务,我们确实是认真过细地做了准备的。

出发前,我们连续两次召开营党委会,统一思想,研究措施。

一次是传达军区、团向战区机动的动员令,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开进的各项规定,研究开进的梯队序列和明确各种组织。

人员车辆装载时有指挥组、渡板组、加固组、生活保障组、安全组、警戒勤务组、组织部队组。对各组的具体任务分工落实到人。装载时,营长带各连连长组织车辆装载,我带各连指导员负责人员、物资装载。车炮装载时,在平板车上第一点由谁指挥,第二点由谁指挥,都定到人。按照分工,组织开展了装卸载的模拟训练。铁路输送到兵站吃饭,人员车上谁负责集合带队打饭人员,谁负责集合带部队;平板车上谁负责检查车炮移位和加固;饭后谁负责打扫食堂卫生,登车后谁负责清点、报告人员,都逐一定人到位。

摩托输送每到一个宿营点,确定由连长组织车炮停放、车辆检查保养,指导员组织部队安家。每次出发前,连长组织部队登车,指导员组织清理卫生、交接和检查群众纪律执行情况。

另一次营党委会是临时动议召开的。

李其安团长和张凤辰政委在临出发前分别给营长和我打来电话,通报了我团其他三个梯队机动情况,提出了要求,还及时给我们传看师针对机动中暴露的问题发出的紧急通知的电报。

接到团长政委的电话和师的电报后,我和营长商定再次召开党委会,进行传达和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这次营党委会是在出发的当天上午召开的。在学习理解师电报和团首长指示精神后,党委成员统一了思想,那就是不能用部队外出拉练的框框来套这次机动;研究统一了在途中遇到各种情况的处置办法。

根据兄弟部队机动中出现的问题,在营党委会上研究制订了“十一防”的措施和铁路输送的“十个不准。”

十ー防,即防烟头、防触电、防摔伤、防掉车、防翻车、防被盗、防失火、防泄密、防病号、防逃跑、防违纪。

十个不准,即不准开玩笑打闹;不准在车门口观赏风景;不准将头手伸出窗外;不准在车厢里来回走动;不准将武器器材在车厢里乱放、乱挂、乱丢;不准随便上下车;不准随便在平板车上停留;不准随便横跨铁路;不准随便离开车厢会老乡;不准随便离开班排到处转。

为了铁路输送途中的生活,做到在闷罐车内不闷,我们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坚持同营区内一样的早点名、晚讲评、白天上课等制度。

迫击炮连在出发前定了开进阶段20项规定,作风养成5项评比标准,反复进行了乘车教育、纪律教育、保密教育。排长丁俊喜开展了“开进中如何巩固部队,防止私自离队”课题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晚上7点半,全营35台车,拖着炮,载着人员,威武雄壮地开进洛门火车站。官兵们情绪高昂,每辆车上都传出了嘹亮的歌声。

在梯队编成内的二营六连已经到达车站;跟随梯队同行的以副参谋长王来春为首的工作组成员已在车站等候。

部队到了,可是由于前方的盘安火车站停电。车皮未能按时甩到,比原计划整整晚到了一个多小时。

尽管部队组织纪律观念强,干部组织严密,战士没有私自下车,到处乱跑的,可我们着急啊,在寒冷的野外,怕把部队冻着,更怕车皮晚到缩短装载时间,给本不熟练的装载造成意外事故。我们不断地询问军代表,得到的总是“快了,不会眈误启程的”回答。

在等待的时间里,干部们没闲着。负责车辆装载的在检查装载工具,跟司机作再一次的交代;负责人员、物资装载的再次给大家明确装载顺序和注意事项。

隆隆的火车拖着长长的车皮开进货场站,霎那间,货场大灯全部开启,照得整个场地如同白昼。

待车皮甩到位后,车站负责人和军代表进行了检查。

“你们可以装载了。”军代表告诉我们。

营长立即带各连长指定了各连车炮的平板车位置,划分了人员车厢。

“开始装载!”营长下达了命令。

营长的话音刚落,各连、各个小组按照预案开始操作。寂静的货场站内顿时喧闹起来,口令声、呼喊声、汽车的发动声、渡板与车厢的撞击声、榔头与铆钉的敲打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车炮和人员装载的欢快乐章。

一切按预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为了抢时间,也为了防止发生事故,营车管助理员杨银行亲自将拖着大炮的18台车一台一台开上平板车,然后由各连加固组进行固定。杨助理不愧是老司机,经验丰富,那么长的炮车要开上那么狭小的平板车,还要不偏不倚停放在中间,既不能太靠前,也不能太靠后。因为车加炮,长度很长,长途输送要防止上下坡前后溜和转弯时侧滑。所以,车炮停放到位是基础,加固是关键。各连在车炮加固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整个装载过程很顺利。人员装载用时13分钟,车炮装载比预期的要快,用了1小时45分钟。

车站负责人和军代表在目睹了我们整个装载过程和进行检查后,对我们的车辆和人员装载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们这个梯队是我团4个梯队中装载最好的。

车辆人员装载完后,我们与团工作组一起组织了检查评比。车辆装载好的单位是榴炮二连和迫击炮连。在车辆装载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是杨银行助理员和各连司机班正副班长。

人员安家比较好的是迫击炮连和六连一号车厢。作为样板,我们在迫击炮连和六连一号车厢统一了内务。

“梯队全体人员集合。”已经与各车厢连接好的有线电话传出了集合命令。

装载、检查评比结束后,虽然已近深夜,经过紧张的装载,官兵们也累了,都想睡觉,但我们还是集合梯队全体人员进行了装载讲评和开进再动员。

“现在,讲评车辆、人员装载情况。”整个梯队官兵很快集合到一起,营长讲评了装载、人员安家情况,给迫击炮连颁发了文明车厢流动红旗,给全体人员明确了上下车的信号,统一了接受检阅的队形和到兵站吃饭的着装、队形和餐具的携带。

“讲评结束后,我们还要进行上下车的训练,熟悉一下上下车的信号,排列一下接受检阅的队形。”营长布置了出发前的最后一次演练。“嘟一嘟一嘟一”,听到小喇叭三声长鸣,官兵们迅速从各自的车厢里出来,在站台上集合。

“同志们好!”

“首长好!”

我们邀请王来春副参谋长充当首长检阅部队,并检查检阅的队形。

“嘟、嘟、嘟…”随着短促的小喇叭声,官兵们迅速上车,很快,站台上不见一个人影,悄无声息。

训练结束了,营长下达了就寝的命令。

官兵们都睡了。

我和营长、杨银行助理员及团工作组人员分别对平板车和人员车厢再次逐一进行了检査。我们几个人是最后一批进入车厢的。

上车前,我们和前来送行的部队留守人员和地方领导话别。

“祝你们一路平安,凯旋归来。”这时,我们听到的是他们真诚的祝福语。

营长冯学堂(右)与作者在赴滇列车上组织指挥

发车的信号灯亮了。

“呜——呜、呜”,一长两短的汽笛声划破了静静的夜空,列车的车轮缓缓地向前滚动。

这声声汽笛,分明是出征的军号。

我和营长倚靠在闷罐车箱门口两侧,与送行人员挥手告别。列车很快驶出车站,钻进茫茫黑夜。

看着向后逝去的曾经熟识的村庄和农田,我知道,我们真的出征了!

组织梯队长距离向战区机动,我营大多数干部是第一次。这既是对干部组织指挥能力的检验,也是一次学习锻炼的极好机会。我们要求干部想在行之前,计划在行之前,变在新况发生之前,指挥在干之前,总结在即时。作为梯队的指挥官,我和营长重任在肩,要求干部做到的,我们必须首先做到。

车厢内,营部的战士们已经睡着了,有的传出了轻微的鼾声。

营长大概着凉了,加之劳累,不停地咳嗽,但还是坚持和我压低着嗓音,商量到天水兵站吃饭时要做的工作。

劝营长睡下后,我打开兰州军区赠送的《战地日记》本,在桅灯下,记下了战地日记的开篇,时间是“12月25日晨”。由于列车的晃动,歪歪扭扭的字记录下了当晚部队装载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