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类型 >> 正文 >> 正文

作家在线沈会芬人生和文学路上,我们同行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5/6/22
■沈会芬(北京)因为去朋友家里玩,我第一次见到身穿军装从部队回家探亲的他,给人的初步感觉是,身材挺拔、魁梧高大,且说话温文尔雅。虽然那天没有说上几句话,可是,彼此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院外无人处,俩人悄悄地相约,明天在黄河边的杨树林里见面。一夜无眠……深秋的那个早上,黄河边的杨树林里,两个年轻人找了棵大树,在落满树叶的地上坐了下来,沉默了好久,好久。还是他率先打开了尴尬的局面,问我毕业后干些什么?家里父母的身体好不好?以后,有什么打算?年少的我,羞红了脸颊,双手揉搓着围巾的双角,不好意思的一一回答他。见我害羞,他又叉开话题说,他所在的部队,在山西一条深深的山沟里,部队机械化挖煤,源源不断的煤炭,供给京城的部队大院用。他负责烧锅炉,以供挖煤下班后,浑身脏兮兮的战友们洗澡用。他们部队所在地周围人烟稀少,他烧锅炉的地方离团部和连队还有很远的距离。每每下班时,孤独的他,在偌大的澡堂里,打扫卫生时,把战友们放衣服的破烂报纸,十分小心的收集起来,放在暖气片上烤干。深夜的灯光下,他静静地阅读着,思索着,记录着,一个文学梦想在他的心头涌现,我要写作……提到写作,一旁默默无语倾心听他说话的我,一下子来了兴趣。低下头,悄声说,上学时,我对写作也很感兴趣,晚自习时,别的同学都在学习,而我却在偷偷的阅读冯德英老师的《苦菜花》以及叶辛的《蹉跎岁月》,老师没少批评不求上进的我。心有灵犀的两个年轻人,相视一笑。打开话匣子的我们,从国外司汤达的《红与黑》,聊到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再到冰心老人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从早上九点到傍晚夕阳落下,越聊越投机,越聊心越近,越聊天越晚。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给他留下了我的通讯地址,(在农村,如果男女有意的话,女方留下自己的地址,让男方先来信)。此时,和他谈了一天,懵懂的我还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别人谈对象,是经媒人介绍的,而我和他整个是文学牵线,写作为媒,自定姻缘。分离的日子,是最难熬的。接到他从部队寄来的第一封信,我才知道他的大名——王培静。以后,在慢慢的三年等待里,我们只能靠书信交流。在书信中,他鼓励我,生活中要坚强,我回复,为了工作,你也要保重身体。那是一九八五年的秋天,从部队里传来特大喜讯,他的处女作小说《广培大卡》在全国首届写作水平比赛中获奖,作品并入选了《首届写作水平获奖作品集》。远在家乡的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他的辛苦写作终于得到了回报。在连连不断的书信往来中,我们更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感情越来越浓。距离虽远,可两颗年轻的心在一点一点的靠近。我们文学上的梦,才刚刚开始……牛郎织女的日子,终于结束了。两个相恋千里的年轻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令人没有想到是,婚后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再加上孩子的哭闹声,家里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什么看书、写作、文学,统统丢在了脑后。在这期间,喜事从天而降,由于他工作积极,连连受到上级嘉奖,北京来人,调他到总后勤部去工作。搬家走时,他同行的一个战友,大包小袋装满了送给领导的土特产礼物。而他,托运了满满两大箱子的书籍,瘪瘪的军用挎包里,装着他的一身军装和我一身换洗的衣服,还有儿子花花绿绿的尿布,我们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生活慢慢的安稳下来,儿子也上幼儿园了,我们也开始了各自的工作。王培静那颗爱好文学写作的心,又蠢蠢欲动起来。利用派出所晚上值班的时间,他苦苦的埋头写作,熬夜加班加点的写。往往写完不满意,他就撕掉,重新再写,直到觉得自己满意为止。可是,他那一头浓密的头发,一把一把的往下掉,看着满地的落发,我留下心疼的泪水……写作是辛苦的,也是最孤独的,可是,最难的是你把精心写作的稿子寄出去,满心欢喜的期盼着,等待着……往往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那种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我私下劝解他,别想那么多,说不定稿子还在邮寄的路上,或是编辑忙,没有看到咱们的稿子……苍天不负苦心人!!!刚刚下班回到家的我,还没有停放好自行车,他一个健步冲出屋门,一双颤抖的大手紧紧抓住我的双肩,两眼放光,嘴里兴奋的高喊道:发表了,发表了,我的小小说《超水平发挥》和《回味》在《丹东日报》上发表了……堂堂七尺男儿,像孩童般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我们一家三口人,没有做饭,破天荒的下了一次饭馆。慢慢的,他得到了王宗仁老师和马泰泉老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0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