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类型 >> 正文 >> 正文

2000万科在建楼盘坍塌,质量风险谁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3/2/18
北京湿疹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620/9083902.html

年11月12日下午,万科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的项目昇海豪庭发生坍塌事故。坍塌现场形成了一个数米深的巨坑,原本地底的地基全部裸露了出来。新闻图片中,一辆载有屋面PC板的红黄色重型工程平板车侧翻在近平方米的塌方中,车上的施工材料散落在巨坑中,触目惊心。

据官方说法,工程符合《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标准,坍塌原因系由于地下室顶板在进行花园填泥施工的过程中,填土作业人员违反了操作规程,且平板车停放不当,两种重物的集中荷载造成了顶板坍塌。

然而,无论是违规操作,还是结构隐患,集中荷载导致的顶板塌陷,实在让人细思极恐。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事故原因应不止超载”:如果坍塌是从平板车开始,那么平板车的位置不太会是偏向坑内一方,而是全在坑内。

事实上,这已不是今年的第一次楼盘坍塌事故。几个月前,上海奉贤6·24模架坍塌事故、7·12杭州萧山坑基坍塌事故、安徽六安7·26围墙和活动板房坍塌事故,便将地产界另一大民营企业碧桂园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

楼盘坍塌事故频发,谁之过?

时间退回到年,万科首次陷入“质量门”风波:“纸板门”、“毒地板门”、“墙裂门”、“缩水门”、“变电站门”、“设计门”等的接连曝光,一下子将万科推下了信誉悬崖。彼时,最快引起普遍质疑的质量原因,便是万科当时奉行的高周转模式。

万科可谓是棚改去库存下“高周转”模式的鼻祖。早在“高周转元年”年,万科便创造出了“”高周转模式:拿地5个月即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八成、六成产品必须是住宅。

“大量拿地,快速开工,快速销售”的模式,让万科在年突破了千亿销售大关,也让万科在利润与质量的博弈中失去了平衡。年5月11日,王石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大家要做好准备,万科可能会为了质量沦为老二老三。

可质量风波又于年重新上演。此时的万科还正遭遇着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持续数年的房价调控政策逐渐发酵,信贷等资金方面的金融监管也日益收紧。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高压调控的小环境中,房企的资金能力不得不直面最大程度的考验。

保持资金链畅通的方法无异于“开源”和“节流”。一方面,万科在资金开源上堪称“眼疾手快”:董事会主席郁亮为实现“亿元回款目标”甚至高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另一方面,万科在资金节流上也“不甘示弱”:此次爆出的质量事件,业界普遍认为是万科所做减法所造成的乱象之一。

2

为何建筑质量难掌控?

万科再次跳进了因狂速发展而陷入质量问题的窠臼,背后既有开发商资金成本上涨的原因,也有承包商建设成本上涨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供给侧改革和环保整治风暴的全面展开,建材价格水涨船高。今年以来,砂石、水泥等建材价格一直都在高位运行,且涨势不止。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下游施工企业在成本压力下纷纷另谋出路。

其中,建造效率高、建造成本低的装配式建筑,在“高周转”模式下成为了不少承包商的首选。此次发生坍塌事故的古镇万科城项目,便是中山市首个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今年9月,这里还举行了中山市年建筑工程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暨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

此次万科的坍塌事故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装配式建筑,在工艺和现场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

质量标准方面,除《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这三项国家标准外,装配式建筑少有安全、功能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可依。

质量监管方面,住建部刚刚于今年11月决定开展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其中,生产安全事故和各类质量事故是此次评估的重要环节(评估不合格的将被撤销认定)。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已在发文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同时,加快了搭建装配式建筑管理机制的步伐。如湖北省住建厅便于今年2月印发了《湖北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监管要点(试行)》,用以规范和指导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安全监管。

3

工程质量保险护航装配式施工

同样在《湖北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监管要点(试行)》中,湖北省住建厅还提出要鼓励相关单位通过购买工程质量保险等方式降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风险。

实践证明,工程质量保险是实现开发方、承建方及消费者共赢的“三赢保险”。以此次发生的坍塌事故为例。

根据《建筑法》,如果因为坍塌延误交房和影响居住的,业主(购房者)可以依据购房合同申请赔偿,开发商要承担质量保障责任。进一步追责的话,施工单位首先难辞其咎,监理单位其次难逃罪责;如果设计存在缺陷,设计单位也要担责。

也就是说,开发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都得自食此次坍塌事故的苦果。如在经济层面上,建设单位自然要因质量和工期问题给予购房者赔付,施工单位在开工前缴纳的履约保证金也可能打了水漂。

而在施工单位投保质量保证保险、建设单位投保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会在第三方质量风险控制机构的辅助下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进行全流程风险检验,将质量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后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也将依据保险合同作出理赔,降低投保人的经济风险。

另外对于工程质量保险的直接受益人购房者而言,除了建筑质量能够得到全过程监控外,未来使用期间出现质量问题时由于责任人消失或无力赔偿等情况而可能引发的纠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遏制。

房企盈利不应以质量为代价,建企经营也万万不能牺牲质量这一发展根本。为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维护工程所有权人利益,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本文系工保网原创作品,作者龚保儿。部分内容综合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若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回复“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