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鹏鹏·南苏丹瓦乌
编辑/渝夫·中国天津
难民营生活之艰难,黑人小朋友之野蛮,公开掠抢维和人员物资之疯狂,既让人叹为观止,又那么不可思议。或许,我们不能用和平盛世的视角观察像南苏丹这样动荡不安的国度,对当地的孩子而言,活下去显然比文明和尊严最为紧迫和重要。
年1月6日,星期四,南苏丹朱巴,中国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第二梯队抵达任务区第25天。
上午的施工任务结束后,一中队准备从东大门原路返回返回营区,不被却遭到门岗的阻拦,被迫绕行到北门进入。这一路线紧邻UN城北侧二号难民营,是一条长约1公里的巡逻路。
二号难民营是瓦乌地区最大的难民营,生活着约三万名因战乱和贫穷造成的难民。这里的小孩子经常聚众在街上游玩,每每看到维和部队的过往车辆,他们多半会跟随着又跑又跳。尤其是看到维和工兵分队的工程机械时,由于行驶速度较慢,稍不注意,他们就会爬上车,不管三七二十一,要么打开工具箱乱翻,要么卸下一颗阀门螺丝,那个疯狂劲儿,让人心里有些发毛。
当我们的车队缓慢得进入难民营前面这条道路,对讲机里传来参谋长的声音:“各车锁好门窗,跟紧前车,提高警惕!”我抬头一看,前方道路一旁不知什么时候聚集了一群黑人少年,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多,年龄均在十岁左右,一个个翘首以盼、满眼兴奋,瞧他们摩拳擦掌的劲头,仿佛是山林劫匪看到了过往商队。
参谋长带着猛士指挥车在前面开路,由于这款国产车身防护性能极好,那些孩子没有可乘之机。紧随其后是李队长负责带车的装载机,没什么防护设施,一个小孩熟练地从右后侧工具箱的位置爬了上去,正想干点什么,猛一抬头看到中国军人,立刻转身跳了下去。我带着平地机紧紧跟在李队长后面,想来是该设备独有的结构优势,黑人小孩子们“放过”了我们。当然,完全不能抢险他们看中了我们后面那辆更容易攀爬、搭载着履带式挖掘机的平板拖车。
顾名思义,平板拖车的后面拉着一个大平台,对于身手矫健的当地孩子来说,轻而易举就能爬上那个平台,再加上“没有哪个男孩可以拒绝一台挖掘机”的诱惑,很快我们的对讲机里就传来惊呼:“他们爬上去了!在拽那个系着的铁链子!又去拉挖掘机的门了!”一时间,机械行驶的轰鸣声、对讲机的报告声、黑人孩子们的吵闹声交织在一起,再辅以正午太阳的炙烤,我顿时有种喘不过来气的异常感觉。
我扭头看向后面的平板拖车,只见驾驶员王班长正全神贯注地把控着方向盘,车身外面两侧的孩子几乎在贴着车跟跑,还有一个小孩就在我们两车中间的缝隙里来回穿梭,丝毫不担心被车撞到。“我根本不敢踩油门,也不敢把速度降下来!开车这么多年,第一见这么胆大的。”王班长后来这样向我吐槽。
话说当时,负责带车的挖掘机操作手杨班长把脑袋伸出去,对着后面企图爬上挖掘机的小孩一顿呵斥,想要把他们都吓跑,但那些孩子无动于衷,依然疯狂地想要靠近和爬上平板拖车。
杨班长真的急的,在对讲机里大声呼叫支援:“队长队长!你们快点让警戒过来!再不来,履带都被人卸完了!”其声音之大,几乎要炸裂了一般。
快要抵达北门时,冲在最前面开路的猛士指挥车退了回来,在平板拖车附近“保驾护航”;此时,队长带着收尾警戒的猛士运兵车赶了上来,将停留在拖车平台上的“捣蛋鬼”们一一驱逐;随后,我们成功进入UN营区。
进入营门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一段路虽然不长,但确实走得惊心动魄,真有点度日如年之感。好在当时是白天,如果是晚上,指不准就会有石子砖块飞过来……
刘鹏鹏年1月6日19时草于南苏丹瓦乌维和营区,渝夫年1月8日晨修改完善于中国天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