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储时,我不由地想起四十多年前老家榆树湾秋储时的场景。
当年秋储对每家每户来讲,那是必修课。不进行这个阶段的秋储工作,当年冬天、来年春天的生活就成问题了。别说是榆树湾了,过去北京市居民也进行秋储,这个我们能从一些文艺作品里看到。
榆树湾地区的秋储,一般是储备大白菜、土豆、胡萝卜、蔓菁、红葱白葱、蒜等。当年家父在榆树湾硫磺厂上班,土豆、葱、蒜等蔬菜一般从厂里分。白菜、胡萝卜和蔓菁等就从当地农民那里购买。
榆树湾硫磺厂有一支汽车队,平时往呼市包头拉硫磺块和焦亚硫酸钠,再往回购买厂里生产用的物资材料等。每年这个时段,厂里组织车队专门从呼市、包头、达旗等地往回拉厂里职工秋储用的蔬菜。等上述蔬菜拉回来,在厂工人食堂大院内,厂里给工人家庭供应蔬菜。我记得分蔬菜时,工人食堂大院内外人头攒动,家家户户的小孩(包括笔者)拉着家中的平板车等候在一旁。厂总务科的工作人员拿着一沓花名册过来了,我的小学同学周俊萍的爷爷周邦老人也拿着标注着??千克的铁砝码出现在金属磅旁边,准备给称重(当年厂里分这些蔬菜是按每家每户市民户人口多少来分配的,上了户口本的人多,分的就多,反之就少。当然厂里有的上班的人自己是市民户口,家里人是农村户口,这种情况一般就不要这份福利了,因为生产队到了秋天也分上述蔬菜了。还有就是自己家的自留地种植的蔬菜也够一家人吃了)。这边厂财务科的工作人员念名单,该分多少土豆、多少葱,周邦爷爷在那边过磅。周爷爷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当年拉回来的土豆多数时候是装在麻袋里的,从产地装车的时候就已称好,一麻袋二百斤。如果遇上一家正好是分二百斤,那就把袋子抬到平板车上。当然在算土豆钱的时候,顺便把麻袋钱也一起交了,那可是崭新的麻袋。分过土豆,再分红葱或白葱。葱是一捆一捆的,一捆三十斤。我记得当年我家能分一捆半。厂里当年为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都是平价出售这些蔬菜,反映了厂领导对广大职工生活上的关怀。
秋储白菜和胡萝卜、蔓菁这些蔬菜,一般就在当地解决。中秋节前后,榆树湾周边的蔬菜也成熟了,榆树湾的市民就去附近购买上述蔬菜。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蔬菜的市场价格比较低。我记得一斤大白菜才两三分钱。拉着平板车去了鲁家圪卜生产队菜地里,人家问要多少,也不称斤两,光是数菜地的畦子。假如你要五百斤大白菜,就给你数五畦子地,你自己用刀把菜砍下来拉走即可。原来人家都度量好了!
蔬菜拉回家,白菜掐头去尾,纵向一切两半,撒上颗子盐,按到大瓮里腌起来,等过七、八天后,再把菜捞出来,进行倒攥。倒攥后再有顺序地放回大瓮里,慢慢地就变成了酸白菜;把买回来的红葱抖撒开来,再挽成小捆,晾在房顶上,最后取回放在房檐底下;把拉回来的土豆抖抖土沙,放到院内的山药窖里;蔓菁和部分胡萝卜经洗涮过后,用刀切成条、块,或者用擦子擦成细丝,腌成烂腌菜。蒜是按辫子算,买回来把蒜头揪下来,拨出来可做成腌蒜,或者把整辫子蒜放在凉房里,炒菜时随时可取。
……
上面记述的是四十多年前我家秋储的过程,反映的是当年人们到了秋天的生活的一个侧面。当年从城市到农村,从北京到榆树湾,秋储基本上是普通人家的常态。随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兴起,随着蔬菜大棚的蓬勃发展,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时鲜蔬菜!不仅可以在冬季吃上当地的蔬菜,还可以吃上南方的时鲜蔬菜,因为物流也已高度发达!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眼下还有搞秋储的,但毕竟是少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简介:
陈骏驰,准格尔旗榆树湾人,爱好文学,现供职于市直部门。时光流淌不息一起来分享你的故事吧温
馨
提
示
准格尔旗发布《夜读》栏目全新回归!欢迎新老朋友踊跃投稿。投稿邮箱号:zgeqrmt.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