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风华观上海。作为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在城市更新巨轮推动下,正在焕发出别样光芒。而我们儿时的生活记忆,也在以迭代更新的方式重新呈现在眼前。乐居财经年度策划《百年上海·城市更新》上线,一起寻找“消失的记忆”。
策划丨乐居财经
统筹丨李丽鲁钧杰杨蕾
撰稿丨胡佳杰
采访丨杨蕾陈鑫朱雅文
拍摄丨邓坚
专题丨童文俊
往期回顾忘不掉的城市书店断不了的文化传承
往期回顾百年轮渡纵横浦江
近30年,上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走的老建筑”,不仅体现了城市温度,反映了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也折射出存量时代下上海城市更新愈发精细化的演进。这要求城市建设者不仅能抡得起“大锤”,还要能拈得起“绣花针”。乐居财经“百年上海·城市更新”系列专题报道《行走的老建筑》篇,走近上海“行走的老建筑”,见证新时代城市更新的“绣花功夫”。
行走的老建筑
慢慢悠悠,一步,两步,每天都只能走几米。这个形象,究竟是婴儿还是老人?对于一些上海平移老建筑而言,答案或许很微妙。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已经累计有十余处平移过的老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的外滩天文台,随后,四明公所、刘长胜故居、上海音乐厅等一批独具历史意义的老建筑也陆续开始了“行走”。
历经动荡岁月、沧桑巨变,每一座平移老建筑的背后,都藏着一段上海人难以忘怀的城市记忆,它们是凝固的上海历史、具化的上海精神。
要让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建筑“走起来”绝非易事,以上海近年的一处平移项目安康苑为例。
该项目由珠江集团投资开发,是上海内环内超大规模的城市更新综合体,总体量超60万方,创造了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累计平移距离最长的群体建筑纪录。
安康苑原址永庆里由5栋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3层老式民宅组成,已有90多年的历史。出于规划设计和保护需要,这5幢建筑将被暂时平移至安庆路空地,待原址下方地下车库建成后再移回原位。据估算,5栋楼来回平移距离超过2公里。
具体而言,首先,这些90高龄的老宅以每分钟5毫米的速度被整体抬高。然后,再垫上液压平板车作为“轮子”,缓慢而平稳的“行走”就开始了。
归位后,5幢历史建筑将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建设,未来将成为安康苑商务休闲区的一部分。
藉由老建筑的“行走”,城市格局重塑的同时,珍贵的历史和文脉得以保留。这些“耄耋老人”也从垂垂老矣,一步一步走向了新的生命旅程。
城市更新:从大拆大建到绣花功夫
近年来,上海类似安康苑这样“行走的老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不仅体现了城市温度,也折射出城市更新思路的变化。
上海的城市更新机制,经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危棚简屋改造,到21世纪初的“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再到年“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更迭,并且仍在不断演进,向着更加精细化发展。
年7月,上海在全国首创城市更新中心。
年6月,总规模约亿元的上海城市更新基金正式成立。
随后,在住建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今年9月1日,上海首部城市更新领域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实施。
条例提出,以践行“人民城市“为重要理念,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遵循规划引领、成片推进,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数据赋能、绿色低碳,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
可以说,近30年来,上海城市更新走出了一条从大拆大建到绣花功夫的发展道路。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策略顾问部高级董事、主管朱锋表示:“城市更新从大拆大建的1.0阶段,逐步走向微更新的4.0阶段,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