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念是由生活情景存于内心,决定人瞬间的反应,而不是推理形成。何为观念呢?若从字面理解:观,就是看,也可扩展为即刻的感知觉;念,拆解字面就是“今天的心”,就是经常在眼前冒出来的、曾经历过的“观”。例如,你看了一部墨西哥电影,以后有人在你面前提到墨西哥这个国家时,你脑海里会立即闪现出这部电影的画面。脑海中有关墨西哥的印象、观念就是这部电影留下的画面。观念不同于知识:知识是理性的,并有逻辑在其中,而观念不是,观念只是记忆的一幅画面,它常常表现为一闪而过的想法,也称念头。我对观念的解释很简单,观念就是“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看到的同时形成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常说“有个念头一闪而过”“错误的选择就在一念之间”?这些都说明,观念不是理性的连续推理,而是瞬间的反应。其反应看似没有理由,但一定与他过去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有关。观念是由生活情景形成,不是由推理形成。语言的学习可以让我们理解观念现象。学习语言的初期,我们不需要理解为什么有的自然现象人们用一个字来描述,有时却用两个字。为什么中国对球发出“qiú”音,而英国人为什么发出“ball”音?当你第一次见到皮球时,你爸爸说这是球球,你下次再见到皮球时脑海里的声音一定是“qiúqiú”;如果你第一次见到皮球时,你爸爸说“ball”,你再看到球时脑海里的声音一定是ball。这时,不需要去讲为什么,所以一个中国幼童只要听到qiú时,他脑海里一定有球的形状;如果他突然看到一个球,他脑海里冒出的声音一定是“qiúqi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观念来自哪儿?那一定是他从小耳闻目睹、见得最多的情景,听得最多的声音,是那些在他眼前摇来晃去、一遇事情就唠唠叨叨的抚养人。对绝大多数的家庭来讲,就是妈妈和爸爸,还有的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一个孩子如果眼前无人影,耳边无人声,他就不会拥有太多的观念。大家知道孩子在刚开始有自主能力时会喜欢抓东西,如果他身边一直有人,看管他的人经常会呵斥制止他。这时,聪明的孩子会怎样呢?他一旦想去抓一件曾被呵斥过、不让拿的东西时,他会扭头观察看护人的脸部表情,如果对方一笑,他就会去抓这个东西。相反,当看护人拉下脸来再哼上一声,他马上会把手缩回来。这个过程,看护人的脸色就是孩子做与不做的观念来源。再大些,当孩子和父母共同面对同一情境时,父母的表现态度和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一幅内心的画面。当他以后遇到同样的情景时,那帧画面就已经让他知道如何去做了。如父亲带儿子出门,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正费力地拉着一平板车的货物上坡,父亲立即走上前去使劲帮老人推车。儿子看到这一幕就会在内心留下这幅画面,以后哪怕他已经成年,遇到同样情景的时候他一定也会冲上去帮助老人。不要看孩子小,正是因为小,他遇上的每一件事可能都会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我认为观念几乎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起点。记得我小时候住在工厂大院,谁家做饭,尤其是做好菜时,香气会扑入每家的窗内。我的邻居当中,有位老人经常会在这时候带着孙子或孙女,拿着碗走到做饭的人家说:“给我们盛一碗吧!都说吃百家饭孩子长得壮呀!”尽管那个人家里也有好几个孩子,这一小锅美食并不多,但还是会勉为其难地给她盛上两勺。记得父母在家里说起这种行为时很不以为然,母亲说:“如果家家都这样做,谁家还敢做肉菜呀?”我赞同母亲的说法,而且父母这种态度也成了我的观念。我这辈子看见别人有什么好东西时,都不会去要或者去借。但是,在我的生活中多次遇到这样的人,见到别人刚得到的什么好东西,就毫不客气地说“借我用用”,拿走后再也不见还回来。这种喜欢占便宜的人,我们基本可以判断,他的家人或抚养人一定喜欢占人便宜。观念往往体现了人的内心和行为的界限,甚至是底线,缺乏好的观念的人为人处世时往往是没有界限、没有底线的。所以说,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好坏,有时还涉及人品优劣。
每天的生活连续起来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那么观念就是这条河流不同场景的抓拍,每一帧画面都是这条河流的标记。既然观念涉及人的三观,还涉及人品,家长们就要特别重视在孩子早年培养他形成一系列好的观念。这首先需要父母在孩子早年一直不离开他,陪伴在他身边,及时发现问题,随事随时教育纠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在意、坚持和强调,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观念。观念的形成,就是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每天所见所闻留下的看法。如果说每天的生活连续起来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那么观念就是这条河流不同场景的抓拍,每一帧画面都是这条河流的标记。观念形成的时间越早就越恒久,这种观念甚至可以进入潜意识的状态,成为他瞬间不用思考而做出反应的根据。比如在楼房居住的人家,当孩子在屋里玩耍动静很大时,父母便开始制止:“在家里不能这样……你玩得高兴了,可楼下的人家受不了。我们做事要想到别人的感受,假如我们楼上的住户在我们的头顶上天天拍皮球、跳绳,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假如楼下家里有老人,心脏也不太好,我们这么玩会给人家带来很大的痛苦的。”
这就是父母的在意、坚持和强调。这种随事而说的话语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在自己开心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别人。再如,有时街坊邻居家做了好吃的饭菜会主动送来一大碗,这时家里的大人会如何做,也会令孩子形成不同的观念。一种情况是,即使孩子在家,父母也只是接过来后表示感谢,直到吃饭时才告诉孩子;另一种情况是,母亲接到饭菜特意地告诉家人,尤其是孩子,一起出来谢谢阿姨。这种随事而做出的要求,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在接受别人美意时应该真诚地致谢。有这种观念的孩子就不会只顾自己,不在意别人的付出。还比如,社区里有个孩子偷拿了别人东西,街坊们知道后都在议论,一家人一起吃饭时可能也会说起这件事。这时,父母如果说:“唉,孩子这么小不懂事,拿了也就拿了,不要太当回事。”那么,孩子可能就会认为“这种事其实也没什么”。相反,假如父母说:“这种事情是爸妈没好好教育他,怎么能随便偷拿人家的东西呢?”转过脸来对自己的孩子讲:“你可得记住,这种偷的事情咱们家的人绝对不能干,这叫丢人现眼,也是违法的,等长大了这么干是要坐牢的!”这些话就能让孩子形成一个重要的观念:“偷东西,不管多少,都是不道德的、违法的。”我见过一个妈妈对儿子唠叨的事例。那是很早以前,我还住在工厂的宿舍大院里,那时的房子是十几家一排房,家中没有卫生间,洗衣服都要到路边的水龙头那儿去洗。
有一天我正坐在那里洗衣服,看到一位妈妈抱着孩子从北往南走,只听她一路在对怀里的孩子说话:“以后咱到人家,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更不能带走。因为那是人家的,你要是想要就悄悄告诉妈妈,妈妈回来一定给你买,还买更好的,记住了吗?”我一边听一边乐,心想这妈妈一定是刚带孩子串门了,孩子肯定是看到人家的玩具喜欢得不撒手想带走,而妈妈坚决制止了他。走出来之后,妈妈还一直在给孩子唠叨这事。我认为,这位妈妈唠叨的重点不在“承诺”,而是在给孩子灌输一个重要的观念:“拿人家的东西是不行的!东西有你我之分,别人的东西咱不能要。”最后,还要强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子产品大量地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和手机屏幕都在以生动的画面直扑幼儿的心目,这些画面已经在不经意间成为孩子早年观念的来源。前两年我经常陪外孙一起看动画片,这一看让我心里发紧,因为其中的情节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人,杀死后又蹦起来活了。看了这种画面,孩子怎么可能理解人生最重要的生死大事?难怪现在有些未成年人对大人稍有不满就喊叫:“我杀了你!”他大概以为杀完后人还能蹦起来。此外,有些动作片里那些逼真的杀人动作,还有满嘴暴力的口头禅等都让人瞠目结舌。
我曾访问过一个杀害亲生母亲的女孩,问她杀人的方式是怎么想到的。她说:“是从动漫里看到的,很简单,从人的后面用漂亮的丝带勒住脖子,拉着在屋里走几圈就行了。”她就是这样对母亲作的案。动漫画面看似很简单,甚至还很“美好”,却给孩子留下这样可怕的观念,“杀人不过如此简单”。当然,这种事情发生与对媒体的监管,制造商的良知、责任感有关。在要求社会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我想提醒家长们要把住选择动画片这一关,若有条件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这样可以及早发现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