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车标 >> 正文 >> 正文

30年后,这部国产片依旧无人超越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5/1/17

在国产电影的历史叙事里,80年代总是一个特殊却耀眼的时代。“文革”结束后,被压抑了十年之久的电影人终于迎来了一定的创作自由。

在这个梦一般“黄金时代”,出现了这么一部影片,在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和沉重历史题材的影片中,它看起来像个异类:没有伟光正、没有宏大主题,只以轻松写实的方式刻画了几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实验”的都市青年。

而它的珍贵也恰恰在于此,早在30年前,这部电影就已给了年轻人们想要寻找的所有答案。电影以三个不靠谱的“后进”青年开办的“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3T公司的兴衰为主线、以滑稽的方式解开人们各种难题过程中,不经意揭露了种种病态人格和社会乱象。

影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权威的挑战以及假大空主流价值观的嘲讽,直至今日,仍能引起一批批青年的共鸣和反思。它就是由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米家山执导的电影《顽主》。

16:56

《顽主》30年,时光网专访视频实录

曾有狂热影迷这么评价道:“以历史的眼光看,《顽主》的出世,直接标志了中国喜剧时代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因它本身已成巅峰。”

喜剧之王葛优从这里发迹、室内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沿用了该片套路、冯小刚也曾在张国立60岁的生日宴上当着米家山的面恭称《顽主》才是《甲方乙方》《私人订制》祖师爷——自《顽主》模式延续的《甲方乙方》始,冯小刚才算真正拉开了属于他的冯氏喜剧大幕。

《编辑部的故事》

编剧史航认为,除了姜文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米家山的《顽主》是王朔文学作品影像化最成功的唯二电影。前者早已是中国电影史上绕不过去的重要作品,而后者在影史的地位则远远被低估了。

人们对《顽主》的印象不应该仅仅只是发掘了几位演员,或者让大家更熟知了顽主二字的定义,“时代背景下的境遇喜剧的东西,其实是非常独特的”,史航告诉时光网,“影片中的几个年轻人体现时代灵魂,在之前可能在法国新浪潮或者日本新电影如黑泽明《泥醉天使》中才能寻得。”

北大教授陈旭光也曾表示,“《顽主》这部影片所体现的超前意识形态症候,在电影史中的重要程度,理应做出重新评价”。

在电影《顽主》上映30周年之际,时光网遍访了导演米家山、主演梁天、马晓晴和影评人史航,或许可以尝试着从了解《顽主》开始,一窥那个关于电影的纯真年代。

忠于内核,超越原著的影像化表达

年被称为“王朔年”,这个说法其实还是米家山给命名的,那年王朔四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另外三部分别是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王朔曾不止一次的表示过,自己最满意的影视改编作品是《顽主》,理由是“米家山没什么想法,照搬小说”。

事实上,米家山并没有把王朔的文字当做拓版直接“印”在胶片上。相比原著,影片用重塑人物关系、明确角色特质,调换事件顺序甚至增删情节的方式让《顽主》尽可能容纳了的更多的典型样本、具备了社会批判的多重指向性。

并且,这部影片先锋开创性的影像化表达,也这是这部影片主题中的重要一部分,这些巧妙的改编让这部影片笼络住了最大纬度的观众群体,体现了绝妙的雅俗共赏的特质。

首先便是那场堪称影史经典、让影迷共同感知其中奥妙却又难以言说时装表演,这在小说中是根本找不到的。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3T”颁奖大会开始前,有观众问于观:“今儿晚上有什么精彩的吗?” 于观答道:“我现在不能告诉你,不过可以透露一点儿,节目相当粗俗。” 观众:“哎呦,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然而就是这场被于观称为“粗俗”的节目却实实在在的给观众玩了把高级文艺。

丝路模特演绎的波普风格时装秀

在充满后现代质感的电子乐中,孙悟空、时装模特、地主农民、王侯将相、账漫天扔传单的五四女学生、各路军阀、健美女郎、霹雳舞青年等轮番上场。他们或是无视对方、或是互相好奇、斥责、对峙。

随之音乐一转为节奏欢快的《reachout》、各路角色拉手言欢一起蹦迪,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把历史更迭、中外文化思潮碰撞出的荒诞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舞台上时空交错的一幕

好笑的是,紧接着下一环节给作家颁奖的配乐就变成了《苦菜花儿开》,讽刺到了极致。

对于这场戏,史航评价道:“那场时装戏很多人都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精品,其实回头即使不用这些学术话的词来概括,它的喜剧分寸把握的也是非常合理的,这里面有特别多的文化象征,当象征看很好玩,普通老百姓现在看这段也觉得很开心。”

回想起当初构思这场极具艺术质感的时装戏时,米家山告诉时光网:“毕竟电影跟小说的表达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充视觉上的对应形式去回应影片主题,后来很偶然的机会就想到了用时装表演的方式,去把这种调侃人们对价值观的思考、混乱去用充满张力的方法给它表现出来”。

这场戏花掉了全片三分之一的预算,足见导演对它的偏爱。

在回应顽主精神主题上,影片的配乐也功不可没。那首精确表达顽主气质的《忧心忡忡的说》也成了影片的神来之笔。

插曲“忧心忡忡的说”(演唱:王迪)

发现这首歌也是偶然,剧组在拍摄中途一起去看了那场著名的西北风演唱会,王迪的登场一下打动了米家山。“他的那种朋克摇滚唱法,声嘶力竭地唱出了都市化进程都市人的焦灼惶恐与躁动不安。”

“想做的事却不能做,不想做的事他妈却啰里啰嗦”——歌词切合影片节奏,观众更容易与于观们产生共情与宣泄感。

《顽主》大概也是记录年代北京城市影像资料最全的一部影片,片中街景和喇叭广播传出的动静,让《顽主》成了不少影迷探寻老北京的时代影像活化石。加上经常一起响起的浪漫异域风情音乐,每每出现,总是能让人燃起对80年代的迷之向往。

马晓晴和张国立在片中

影片中,米家山还增设了那个嘴上总挂着“革命妈妈”、并以此为理由要求3T青年代替自己照看母亲的知识份子。对此米家山解释道,“对当代社会人生种种病态的嘲讽和调侃,也理应包括对知识分子以及我自身的灵魂剖析”,“我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不能解放,除了封建传统文化桎梏、极左思想和社会体制的弊端之外、还有自身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有着“革命妈妈”的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在老人大小便失禁时他给穿上了化肥口袋,却跑去问别人“忍心不忍心”,雇人看顾母亲反而理直气壮的说“那是咱们大家的妈”,母亲自杀后诬告3T公司这一步,不但勾出了人物的刁钻尖刻,在影片剧情走向上,也迫使3T公司走向了倒闭。

临近尾声那场3T青年为了赚钱拯救公司、跑去剧组当替身的戏也是导演玩嗨了的即兴发挥,“既然这部片子把各方面都骂了,最后也骂骂自己吧,算是自嘲。”

3T青年开始合计去剧组当“神风敢死队”

片子中副导演(实际上也是《顽主》的副导演,颜彼得)对于观讲的那些话不仅为我们记录了当时电影业在商业化冲击下的窘迫的市场情况,讽刺的现象放现在也还不过时:

“都不容易,就说我们电影厂吧,也难,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还是那些观众,前二年,还挺深沉,这二年,全病了,号不准脉。这不是,我们现在这戏,农村养鸡的事儿,女主角脱一半,不成,还得放一车技,撞大活人,撞仨!”

原小说以于观老爷子调弄着收音机、每个台的播音员说“这次节目播送完了”为结束。在史航看来这是个非常高明的文学性结尾,不过影片并没有因为改变结局而放弃这部分的效果。

于观老爷子在百无聊赖的看天气预报

电影中改成了老爷子百无聊赖的转着电视台看天气预报,播报员:“明天上午晴转多云,风向,北转南,明天下午,多云转晴。风向,南转北”。在嘲弄父权的基础上顺带讽刺了社会价值风向的迷茫。

关于3T公司的倒闭,米家山倒是认为这是个必然——“面对积重难返的社会痼疾,于观们为替人排忧解难的种种努力无异于杯水车薪、隔靴搔痒。”

3T公司的业务并不是万能解药,他更大的作用可能是在于帮助人们看清了自己,在一堆社会病态人格面前,恰恰这三位青年可能才是最正常的。至于那些疑难杂症,影片中也交代了:该失恋的还是失恋,该离去的还是要离去。

面对德育教授的质疑说教,于观说“我们并不痛苦”

相对于原著中德育教授不明不白的就去找3T青年聊天的行为,影片中也给到了德育教授接近3T青年的动机——以“学术讲座研究报告”、分析社会学样本为目的,并且在电视上发表了“可怜他们”的言论。

马青报复德育教授,骗说街上漂亮女生对赵老师有仰慕之情时,原小说中没有交代下文,影片中的赵饶舜最后真去长城饭店门口等了一下午。

3T公司停业告示

影片结尾添了这么一笔:3T公司倒闭后门脸被转让给“环球妇女用品集团公司”时,公司门口却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不但说明了社会、人民群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也肯定了3T青年存在的意义。

3T公司门口大排长队

相比原小说中诸多充满文学性、捉摸不定的隐匿表达,这些改动让“顽主们”的精神面貌在影片中直观具体了起来:“表面上,顽主们看似对一切抱着戏谑调侃的态度,内心却未曾泯灭真诚与温情。”

讨论完了诸多改编的细节之后,米家山导演还特意跟时光网提到,影片中于观翻越栏杆被交警逮住却自称有精神疾病的情节,完全来源于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台词一个字都没改,当时派了一个副导演去跟徐星谈了版权并支付了酬金”,不过米家山仍有遗憾:“当时在字幕上,应该打一个‘部分题材取自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顽主》的艰难诞生路 一切还要从米家山说起

30年前和现在也一样,一部好电影的诞生总要经历各种曲折。好在,那个时代在让《顽主》有了一席生存之地。

峨眉电影制片厂

《顽主》是米家山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然而在之前,米家山的创作境遇与坚持就已经为《顽主》的诞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力量。

从年进峨眉电影制片厂到年与韩三平北上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前,米家山已经把美工、场记、剧务、导演助理等工种几乎全都做了个遍,虽已经有了7、8部电影制作经验、但在当时第五代导演的成长语境中,米家山仍然没有机会去执导电影,于是他转而执导了三部电视剧,才让厂里看到了他的导演能力。

北电学成归来后,米家山选的第一部电影就没拍成。“原著刘亚洲的《一个女人半个男人》,我们改名叫《第二战场》,但是没有开机,我们已经选完景立了项,演员也选了,已经快出外景了,然后上面发了一个通知下来了,不许拍了。”

《不沉的地平线》是米家山与韩三平共同创作的第二部电影。讲述一名土匪参加红军后,纠缠于信仰与生存的故事。电影用意识流的方式做成了三条线,时间与空间转换间一镜到底的无缝切换,让这部影片显现了超前的形式感。

《不沉的地平线》

这个片子后来经历了大删改,送审5次,由11本被删到了9本,尽管如此,该片还是受到了苏联的电影节主席的支持与赞扬,“看完鼓了30秒的掌”,当场就要邀请他们去参加塔什干电影节(当时的国际A类电影节)。

但当时审查风向忽然变了,改完了有关部门说还是不行,于是拷贝也不让印了,这部片子也没上映成。

随后选的另外一个名叫《电脑红娘》题材的电影,也被通知不许拍,连续三次挫折,让米家山开始怀疑自己自己还能不能做下去,适不适合导演这个行当。

“当时真的很想骂娘”正处于最低谷时,米家山看到了王朔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顽主》,“我觉得这种嬉笑怒骂的情绪,跟我当时的情绪是完全合拍的。”于是他马上跟王朔联系,很快就订下了这部小说的电影版权。

“我认为从《顽主》开始,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风格上。王朔的作品发生了一种质的转变,过去可能还对传统的秩序规范存有一丝犹疑和依附,自《顽主》反叛的精神开始变得非常彻底了。”

米家山接受时光网专访

“当时厂里的领导班子看完剧本后都觉得有一个问题,这个片子到底要讲什么?”米家山跟时光网解释道,那个年代电影主要讲主旋律,需要有正面人物,中心事件,主题思想、表达了一个道理给人什么启迪。面对着么一个非常“另类”的题材,影片想要过审立项必须要找到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

“我说受的启发是法国新浪潮戈达尔的电影,这个片子就相当于一个当代青年调查报告一样的,让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