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大愚
小推车,在我们老家特指独轮车。
我最早见到的独轮车的车轱辘是木头的,木轮边缘有铁皮包着。车轱辘两侧用木条做成两个扇形的平面。车轱辘上方是木头做成的架子,中间有个竖梁。整个车型前窄后宽,两个车把向外撇着。拾柴火或搬运粮食时,就把东西放在两侧,用绳子捆好,便可推着走了,比肩扛手提要轻便得多,运载的东西也大大增多。一些做小买卖的,比如换娃娃、卖豆腐的,经常推着这样的小车走街串巷,行与停都很方便。有时候媳妇儿回娘家,丈夫会用小推车把他们送去。孩子穿着新衣裳,闺女戴花,小子攥着玩具,坐在左侧。媳妇儿围着花头巾,穿着漂亮衣服,满脸挂着笑,坐在小推车的右侧。两个车把后边各有一个小铁环,用襻拴上,男人把它搭在肩膀上,弓起身,稳稳地向前推行,在乡间的土路上,一步一步丈量着欢乐和幸福。
后来小推车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胶皮小推车。木车轱辘变成了胶皮车轱辘,上面做成了簸箕型的斗子,车把变成了直的。村里人常用推土,也用它推粪,家里盖房子垫宅基地的时候用的更多。一般推轻的东西是不用襻的,靠两个胳膊掌握好平行稍微用力就可以。如果推重物,比方说盖房时运土坯、搬红砖,就要带上襻。所谓襻,就是麻绳或者结实的布条,两头做成环,套在两个车把上,搭在肩部,靠肩部的力量,要比只靠两个胳膊去推车省很多力气。
推车表面上看挺简单,实际上挺讲技术的,最要紧的是掌握平衡。我的推车技术是挑河时练出来的。年秋后,地里的庄稼活干完了,公社要拓宽九排渠,开始组织人力出河工。九排渠距我们村东三里远,上宽三十米,下宽十米,深近八九米。每个生产队分一段,全公社的人在十多公里的河道内展开热火朝天的竞赛。装土的是一拨儿人,推车的是一拨儿人。装土的人用铁锨打出方来,脚轻轻地一蹬,腹部朝铁锨的横把儿一压,两只手一上一下握住锨把,一较劲,一锨土就直直的放进了小推车斗子里。六铁锨土就装满一斗子,最后一锨土往小车车斗子上一撂,小推车受重会两侧晃一下,装土的人把空空的铁掀往上举一下,啪地一声拍一下车上的土,很有大功告成的潇洒。一车土大约有三四百斤,在平地上,戴上襻还可以推得动,推到河的底部,因为河坡高,只靠一个人是推不上去的,这时就需要另外一个人拉上去。
有时候太陡的河坡,人力难以拉上去,便用牛在前边拉着。一个上了岁数又特别认真的人牵着牛,牛带着“构头”拉着一根粗粗的绳子,绳子末端有一个铁钩子,拉车时挂在小推车的前横梁上,牛拉起来绳子倍儿直。推车人戴着襻,双手扶着车把,保持车的平稳。因为有牛拉着小车,人并不太费力,但是,推车人不能耍滑,还要自己用些力,让襻始终处于用力的状态中,以防牛突然间停下,或小车碾压到了什么东西,忽然抖一下,这样钩子会脱落下来,此时车正在陡坡上,会突然翻滚下来,极容易砸伤人。老人们说过,挑海河的时候曾经出过大事故,翻滚的小车就砸死过人。因此,赶牛的老者是非常受尊重的,大多是稳当认真的人干这个活。车到了坡顶刚进入平地,推车人向前猛一用力,铁钩离开了小车,推车人自己把土推到十几米远的坡上,把土倾倒出来。然后再回到河底去推土。周而复始,靠着这样的小车,人工推土清淤河道、筑堤打坝,想想也够不容易的。
小车若在平地上,不会推的,是人推着小车,会推的,尤其是技术好的,还能倒拉着小车走。空车下坡时,用两个小车的支腿挨着坡滑下去,既省力又好玩儿。我曾经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会了倒拉小车,这也是一个能挣满分的劳动力的象征。生产队长高兴地说:“西峰行了,可以出河工了!”可惜第二年我就上了大学,没当上河工。
后来我在城里生活,住的是平房。当时要在院里搭建两间南房,请来了十多个人来干活。买来的红砖卸在上百米远的路边上,在院子里干活红砖供不上,正巧工地有一辆小推车,我便自告奋勇去运砖。工人们都不信,说我可干不了这个活。我笑了,虽然我已经十多年没摸小推车了,但我的手一握住车把,好像瞬间肌肉唤醒了拉车的记忆。我倒拉着小推车就走,师傅们见了一楞,说:“哎呀,没想到你还是个行家!”我推了一车砖,卸下来,感慨道:“唉,如果有个襻就更好了!”我对师傅们说,没考上大学前,我在村里和你们干的是一样的活啊!一句话,拉近了我和工人们的距离。
现在农村的小推车已经很难见到了,人们几十年也不再干挑河挖沟的活,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小推车也就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