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想必卡友们的朋友圈都被《焦点访谈》一段15分钟的报道视频刷屏了。
圈几个重点,给还没来得及看视频的卡友们复习一下。
1.按照规定,4.2米蓝牌货车车货总重不得超过4.5吨,车门和行驶证上都标有相应的总质量标准。
空车、油箱半满状态下的过磅重量
而事实是,一辆轻卡在拉货前的本身自重已经超过了4.2吨,一辆小自卸自重则达到了5.8吨,而后者显然已经可以被判定为超载。
但这两辆车的铭牌和行驶证上均显示,货车的整备质量分别为kg和kg。
2.按相关法规,“大吨小标”这种明显的违规车是不允许注册登记(上牌)的,但通过检测机构一波“神操作”,空车超载的小自卸顺利通过了初检、复检,取得了牌照和行驶证。
甚至连“整备质量”这一必检项,都顺利蒙混过关了。
以上这些情确实已经是轻卡圈中“公开的秘密”。
看到这里,卡友们估计都和小编一样激动,终于有官媒揭露事实了!下一步是不是要改限重标准了?!
然而,并没有。
在报道的总结阶段,提出了“车企合规生产”、“注册监管部门严格执法”、“车主严格守法”这三个梳理乱象的途径。
但卡友们要问的是,治理轻卡超载的根本真的只是规范流程,严守标准就够了吗?看过以上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蓝牌轻卡4.5吨的限重标准,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合。
报道中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的话给小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备案的只是车辆基本配置,按照这个生产出来它可没人要,所以它就升级了,把钢材加上,把配置都加上。”
我们不禁要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严格按照公告生产的车,会没人要?
以前文中的轻卡为例,如果按照kg的公告质量生产,在保证发动机、变速箱这两个关键总成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只能从车桥、车架、车身钢材这三大项上扣减,带来的结果是车辆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都将大打折扣。此时,车辆的额定载重量大概在1.5吨左右。
但不要忘了,车辆在出发之前还要加注燃油、尿素、水等重物,一些货车还备有毡布、捆绳等,而一般来看,轻卡的油箱容积一般在80L到L之间,更大的还有L,水箱加满水的重量也有公斤左右,再加上一些零散的必用品少说也有公斤左右。
哦对了,卡友们的体重一般来说也有到斤,如果赶上稍微富态一点的,或是两人同时上车,那重量又要加上公斤左右。
这样算下来,留给货物的重量已经不到1吨了。
那么问题来了,比起通行更便利、充电更便宜的电动三轮车,花十几万买一辆4米多长、2米多宽的轻卡,一次只运不到一吨货的卡车,到底值当不值当?
换言之,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设计、生产出来的一个“大家伙”,运输能力基本能和八、九十年代的平板儿三轮车差不多,这算不算资源浪费?
板儿爷一咬牙,蜂窝煤算什么,家都给你端咯
我们能理解,轻卡的设计初衷是用于运输百货、白色家电等等质量较轻的货物,但从实际来看,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配货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教育用的书本、纸张,居民饮用的矿泉水,城建使用的砖材,装修用的板材,就连白色家电中的冰箱容量也是越做越大,越做越重。
比如一款容量升的冰箱,整机自重在51公斤左右,而容量更大的升以上的冰箱,自重可能会达到公斤左右。
设想一下,一辆轻卡一次只能运输8台冰箱出街,为了满足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要么增加运输次数,要么增加运输车辆,那由此增加的污染排放又将由谁来买单?
超载是绝对错误的,是应该接受处罚的,但问题在于,一味的处罚超载货车车主和司机,交钱扣分了事,到底能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同样是超载,但轻卡车主明显要比重卡车主痛苦很多,倘若将重卡治超的方法完整移植到轻卡治超:罚款、扣分、严重者入刑,那么想必轻卡市场的超载乱象早已得到缓解了。
但问题就在于,为什么针对轻卡货车的治超并未严格执行?为什么轻卡货车上牌有空可钻?为什么车企、监管部门、用户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存在偏颇,却未及时停止?
利益的驱动自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不是来自市场的刚需呢?
城市的发展、居民的生活离不开城配物流更高效地发展,而要让物流高效发展、同时尽可能降低排放污染、缓解城市拥堵,提高轻卡载重标准或许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