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正在消失的重庆“棒棒”
冉光辉试着送外卖,做了两单,不干了,现在仍旧在大正商场里当自己的“棒棒”。靠着这个,冉光辉养活了家人,甚至在重庆市中心买下一套房。
山城重庆沿山而建,四面八方都是山。这样的地形下,扛着一支竹棒两根绳索,在街头接活儿谋生的人,成为都市搬运的重要力量,他们被叫做“棒棒”。
数据统计,随着城市化进程,“棒棒”的人数在2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逐年下降。
在媒体表述中,冉光辉是被视作重庆“棒棒”精神符号的男人。年,这个一手扛着货,一手牵儿子的山城“棒棒”,被摄影师许康平拍下,随后在网络上传播,一时轰动,有人说他“肩上扛着家庭,手里牵着未来”。
目睹着行业的消亡,冉光辉也开始尝试转型。偶尔,他会打开大号直播打光灯,对着手机前置摄像头推销奉节脐橙,身后的墙上贴着许多脐橙的包装箱纸壳。拍视频、做直播,他一半为了自己开心,另一半,或者是为了试水电商。
可这些都不耽误他每天去大正商场“上班”。嘴里叼着11块钱一包的云烟,肩上扛着一两百斤的货物,他穿梭在密密麻麻的店铺之间,上楼梯跑得比别人下楼梯还利索。
扛着家庭的冉光辉,今年52岁了。当年的小儿子正读初三面临中考,商场里的老兄弟还在干的只剩十几个。他有危机感,这危机感来自岁月累积,来自一整个“棒棒”时代如嘉陵江水一般地轰隆远去。
当了一天外卖“步兵”
年关已过,姑娘们的裙角拂过解放碑,这是重庆最舒服的季节。
冉光辉还嫌天不够热。他喜欢夏天,哪怕是最闷热时也行,扛箱子的时候不穿上衣,流汗流得痛快,还不用反反复复穿衣脱衣。“干活不撇脱(川渝方言,意指方便)。”
2月26日,他单穿一件加了薄绒的圆领长袖衫,匆匆忙忙往大正商场赶。这是重庆最繁华的地段,他顺着新华路一直往下走,大约10分钟以后就能到达目的地。
“有人说我送外卖去了,其实就去了一天。”冉光辉说,年年底,随着“双十二”落幕,“棒棒”生意开始进入淡季,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尝试去送外卖。本来想着这活儿不会比当“棒棒”更辛苦,但是真的跑一下,他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地形复杂的重庆,每一个陌生订单的具体位置,冉光辉都要琢磨很久。“爬上爬下,有些地方没有电梯,累得很。我又不会骑车,只能做‘步兵’,送货全靠腿。”只跑了两单,冉光辉就放弃了。“一单四块五,加起来九块钱,还要被平台扣三块。这个钱不好挣。”
一个“棒棒”改送外卖,可能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可这个“棒棒”是冉光辉,就引来了很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