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报废的老旧坦克炮塔卸下,安装在防御工事上使用,是一种历来通行的做法。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首先是物尽其用,其次比永备炮兵工事廉价,又能提供基本的防护能力,所以一直到现代,仍有国家照此办理。
以色列在工事上使用的M48炮塔但在战事紧张,生产能力和物资都不足的情况下,把本国最新式主力坦克炮塔弄来当工事的据我所知,也就二战时德国一家。
这就是德国的豹式炮塔地堡。
战后修复的豹式炮塔地堡展品豹式炮塔工事的点子是年8月提出的。当时德国军队在库尔斯克大败,战线节节后退。慌了神的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决定在东线设置东墙防线,挡住苏军。
但是当时战局紧张,又马上面临冬季,留给德国人施工的时间很短,不可能像正常防线那样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帝国装备部长施佩尔搞出个点子,建造一系列预制的钢制碉堡,运到现地后安装,作为支撑点配合野战工事使用。其中火炮碉堡就是在钢制盒体上安装豹式坦克炮塔。
将坦克炮塔安装在工事上当火力点这种形式,德国人并不陌生。入侵法国时,德军遇到了很多使用老式雷诺坦克炮塔的工事;在入侵苏联时,又遭遇了T-18、T-26和BT坦克炮塔改装的地堡。德国人在修筑防线时也同样使用了大量废旧坦克炮塔,如老旧的一号、二号坦克以及俘获的英法坦克。
德军在突尼斯设置的玛蒂尔达炮塔工事某防线上二号坦克炮塔工事但这次情况不同,施佩尔建议做地堡的豹式坦克是德国陆军最新式的坦克,当年夏季才第一次在库尔斯克投入使用。把最新型的炮塔挪用做固定工事,本身就放弃了坦克最重要的机动能力,更何况这种坦克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部队需要,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
有了争议怎么办?找大BOSS拍板呗,这时候就看谁关系铁了。
39年9月份,施佩尔带着钢制碉堡图纸向元首当面汇报。元首是河北人,比较偏感性,当场称赞施佩尔的天才设计,也许他想到了一战时期在前线看到过的预制装甲机枪堡吧。反正他一向和施佩尔互相尬吹,都夸对方是天才来的,所以这个方案也就通过了。不但要投入生产,还要大量生产,每月生产它座。这就是豹式炮塔地堡一型。
这种豹式炮塔地堡的本体,就是一个长宽各3米,高度也是3米的钢制盒子。盒子又分两层,上层高1米,用80毫米钢板制作,豹式炮塔就架在顶板上,炮塔吊篮深入底板,作为战斗室和炮弹存储室。下层高2米,因为要埋入地下,所以用稍薄的70毫米钢板制作,内有折叠床和一套发电设备供照明和排烟设备使用,侧面开有逃生门。
上下两层盒子结构以及排烟管整个地堡在工厂制作完成后分两个部分用火车运往预定的防线,结合了炮塔的上层结构为一组,下层结构又为一组。卸车后换用18吨半履带车牵引平板拖车运到现地后再加以组合。地堡下层结构重18.5吨,上层结构重13.5吨,外加一个8.8吨重的炮塔,整个系统已经不比坦克轻多少了。
在现场首先要挖一个大坑,将整个地堡下层结构埋入其中,同时对着逃生门做一条逃生通道。在露出地面的上部结构周围,要包裹1—1.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砌块防护墙,防护墙周边还要铺设混凝土斜坡形成过渡。炮塔里配置指挥官、炮手、装填手各一名,和坦克炮塔的人员配置完全一致。
已埋设尚未回填的豹式炮塔地堡豹式炮塔地堡与防护层施工图纸这套笨重的装置有个比较要命的缺点:没有安装原炮塔的液压旋转机构。因此豹式地堡炮塔转动时需要炮手和装填手一起奋力转动手轮,两人合力的最大旋转速度为每秒0.72度,炮塔转动一周需8分13秒。并且地堡在安装过程中要求绝对水平,只要稍有倾斜,这个炮塔是无论如何也摇不动的。工兵及要塞部门曾就此询问陆军武器局,遭到明确拒绝,理由是不能因这个配件耽误至关重要的坦克生产(浓浓怨气跃然纸上)。
年中期,德国陆军武器局要塞设计处对豹式炮塔地堡一型提出了评审报告,建议停止其生产,主要理由包括:
这种地堡过于笨重,运输十分困难。只有18吨拖车才能拉得动它,但前线既缺拖车也缺平板车。而防线选址往往都在交通不便地区,更是雪上加霜。建造豹式炮塔地堡的初衷本是为了快速建立防线,但建造要求需要埋设地堡后再在其周围包裹混凝土防护带,在东线冬季条件下施工需要好几个月。既然有条件用好几个月时间建立混凝土包裹,为什么不直接建造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火炮碉堡?一个豹式炮塔地堡需要32吨钢材,如果从投料算起,消耗钢材数还要翻倍。而建造一个同样大小的传统钢筋混凝土碉堡仅需2.5吨钢材,德国的钢铁供应现状经不起这样的靡费。陆军武器局还有个没说出来的理由就是这种豹式炮塔地堡的实用性非常可疑。
因为炮管过长,豹式炮塔地堡难以隐蔽,特别是面对空中侦察时,炮管会在地上投出长长的影子。即使隐蔽很好,一旦开火,暴露了的炮塔必然遭到重点照顾。而整套系统中,炮塔本身反而是最脆弱的一环,45毫米的侧甲和16毫米顶甲都绝非坚不可摧。
更为尴尬的是,如果敌方没有直冲地堡而来,而是选择从其他方向进攻的话,辛苦布设的炮塔地堡就毫无用处。传统碉堡工事中布置的反坦克炮还可以弄走,但豹式炮塔地堡则只能自爆了事。很多炮塔实际上未能打出一炮就被放弃,这是对坦克资源的极大浪费。
被乘员自爆的豹式炮塔工事这个时候,即使是始作俑者施佩尔,也意识到豹式炮塔地堡一型的生产决不能继续下去,元首也只得顺水推舟,决定停产豹式炮塔地堡一型。这种地堡最终产量是座。
也许是为了保持“元首决策一贯正确性”的考虑,虽然一型废了,但豹式炮塔地堡仍要搞下去。几乎与上一份报告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混凝土底座的豹式炮塔地堡。这种地堡基本按传统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制造方式,先构筑战斗室、储存室、休息室,以及和防线其他部分连接的通道,最后将炮塔运来安设到位,这种混凝土地堡被称为豹式炮塔地堡二型。
唯一的豹式炮塔地堡二型照片二型地堡虽然比较完善,但仍需要较长的建设时间,并要耗费钢筋、水泥等材料。所以年底又推出了豹式炮塔地堡三型。这种地堡地下部分完全用木材搭建,顶面与地面水平,也不再安装混凝土保护层。上部用一块带孔钢板封闭,炮塔就安装在其上。这种类型的地堡是三种地堡中施工最快,也最便宜的类型。但深埋的木质结构不可避免会受到地下水渗透的影响,时间长了还会因木材形变产生沉降,但在当时都顾不得了。
豹式炮塔三型地堡结构二型和三型地堡还有一个进步之处,炮塔旋转机构终于得以恢复,炮手不用挥汗如雨摇手轮了。这两型地堡因为不用在工厂预制地堡本体,所以只能通过统计资料知道专用于地堡的豹式炮塔大约是个。
用于地堡的豹式炮塔也有三种类型。第一批炮塔是直接从生产线上劫夺的最新型豹式A型坦克炮塔;第二批则使用了从前线送回返修的豹式D型坦克炮塔。因为前线报告说这两种炮塔的顶盖在实战中会被毫米级的炮弹轻易贯穿(敌方炮火覆盖是固定地堡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于是专门生产了顶板加厚到65毫米的型号,取消了车长指挥塔,在原位置安装一个带潜望镜的圆形舱盖,称为“东墙”炮塔。“东墙”炮塔只供地堡使用,没有用到任何一种坦克上。
被击毁的豹式A型炮塔被击毁的豹式D型炮塔“东墙”炮塔的顶装甲增厚部分凸出明显目前读到的介绍文章中,很多渲染豹式炮塔地堡如何威力巨大,在意大利与英军坦克交战中获得了如何高的交换比。但应该注意到,在意大利山区的一系列作战中,有地形优势的常规坦克和反坦克炮同样取得了很高的交换比。而所谓威力巨大的豹式炮塔在初战后无一例外被对手击毁或自爆,没有一次最终防卫住自己的目标。
难逃被毁命运从整体层面分析,豹式炮塔地堡的生产无论初衷如何,最终都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其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试分析如下:
豹式炮塔无论如何都干扰了坦克的生产。豹式坦克作为当时德国最新锐的主力坦克,生产数量从来没有满足过需求。无论是从生产线上直接调用,还是使用返修炮塔,乃至最后单独生产炮塔,都是在挤占坦克的生产数量。毫无疑问,这些炮塔装在坦克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受豹式炮塔影响的还不止是坦克。豹式所用的KWK42型70倍径75毫米火炮,其加工要求非常高,工时是虎式坦克所用56倍径88毫米炮的好几倍,且废品率很高。当时德国开发的新型四号坦克歼击车,本拟采用此型火炮,正是因为产能有限,需重点保障豹式坦克,只能安装老式的48倍径火炮。四号歼击车即降格为与本拟替代的三号突击炮同档次车辆,而与此同时德国人却将宝贵的火炮消耗在这些一次性的地堡上。
本来四号歼击车鼻子有这么长生生砍了半截受快速建设的思路影响,一型和三型豹式炮塔地堡其实都是孤立的堡垒,除一条逃生通道外得不到更多支持。三名守兵人数过少,自持力很差。受到包抄或集中火力压制时,守兵往往只能放弃炮塔逃走。
豹式炮塔自身的观察能力非常有限,常规防线中的火炮或者安设的炮塔一般置于炮兵统一控制之下,根据炮兵指挥所统一命令和提供的诸元作战,豹式一型和三型地堡几乎无此条件。二型地堡虽然将炮塔置于构筑的整个防御体系内,但装甲兵又横插一脚,所有豹式炮塔成员都归入装甲兵部队,也影响了炮塔效能的发挥。
无论哪一型豹式炮塔地堡,其工程量都很大,施工时间也比较长。战争中很多这种豹式炮塔地堡施工尚未完毕即已被敌军缴获,根本没发挥出作用。
未及卸车即被缴获的一型地堡未及埋设即被缴获的一型地堡未及施工的三型地堡炮塔与木料其实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简单办法满足在防线上快速布设炮塔的要求。
前线部队常用的一个办法是将坦克开进掩体,在其上堆放卵石、砌块形成防护层,只露出炮塔作战。另一种做法是将车体已无修复价值的坦克,卸去行走装置和发动机等不需要的部件后埋入地下作战。
整车藏入掩体的四号坦克柏林战役埋入地下的豹式坦克另一辆豹式坦克,炮管上骑着玩具熊这两种办法开挖工程量都远远小于专门的豹式炮塔地堡,完工时间更快得多。在战争后期德国城市防御中,这两种方法都被大量使用,且效果也未必比豹式炮塔地堡差到哪儿去。
豹式炮塔地堡概念的提出可能是因为日耳曼人一贯的“精密”观念,不愿意将前线的土办法作为制式标准。提出的时候未必掺杂了过多杂念,但一旦实施,就关系到多个部门的利益和相关负责人的权力和面子。装备部、托特组织、工兵与要塞部门、装甲兵以及隐藏幕后的炮兵都卷进了利益纠葛,想方设法置于自己控制之下或至少分一杯羹。这也许就是这个在44年已被证明不妥的方案居然还能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帝国接近灭亡无以为继方止的原因。
这也仅仅是第三帝国官僚倾轧和管理混乱的缩影之一。
最终沦为孩童的玩具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