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报价 >> 正文 >> 正文

那些年消失的交通运输工具,还有多少人记得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2/10/26

朋友,当你坐在宽敞舒适的公交车上,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丰收美景的时候,当你骑着摩托或者开着奥迪风驰电掣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你正处在一种极大地幸福之中呢?你是否想过这些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没有产生之前劳动人民的艰难处境呢?

在这里,笔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您讲述几种消失了的交通运输工具,以及这些工具带之而来的民风民俗。

1,扁担

最早的交通运输工具是扁担。中间粗两头细,扁平光滑,大多稍微弯曲,挑起东西来有弹性,一上一下,俗称“忽闪忽闪的”。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扁担”,它是旧中国生产力、生产条件低下、落后情况下的一种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农村还广泛使用。我的父亲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装满韭菜之类蔬菜的箩筐,步行到卫辉府卖菜——这句话算个“病句”吗?用扁担挑着挑子走路绝对是“步行”,所以“步行”一词在这里是多余的,应删去。但我是特意用上的,为了提醒读者注意。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不知其中滋味。

从胙城乡董固村到距离30多华里的卫辉府(当时为汲县城关镇,群众因历史上为“卫辉府”仍俗称卫辉府,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改“汲县”为“卫辉市”),每天起五更,挑着一担菜,步行30多里去卖。这一担菜有多少斤?现在想来,别说多,即使30斤、50斤,单就这个“步行”而且挑着两筐菜来说,我们现在的人办得到吗?况且这种事情,会是我一家、我父亲一人所为吗?我们那一带的村庄,距离卫辉比延津县城近,想用自家的农产品换个钱,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肩挑背扛的啊!“千斤重担一肩挑”这个成语,对今天的年轻人以及后代子孙,还真得好好解释一下呢!

和用扁担挑东西类似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挑水,又叫担水。那时候,每个村里隔离不远都会有一口水井。说起这水井的来历,也很令人心酸,那是街坊邻居,每一户要吃这口井水的人,合伙挖坑、砌砖而打起来的井啊!一锨一锨地挖,一砖一砖地垒,哪像我们现在机械化打井省工省时啊!

挑水的工具叫“钩担”,它是在扁担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在扁担的两端打个眼儿,把两个下边是钩儿、上边是几个互相套着的铁环穿进眼里箍好,这就是“钩担”。每家每户早晨起床后,首先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挑着两个水桶到井里打水,至于挑一挑水还是两挑三挑,一般是把自家的水缸挑满为止。这个“挑水”(又叫“担水”)现象,豫剧影片《朝阳沟》里有“银环担水”的镜头,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看了,还真得给他们解释一番呢!

2,手推独轮车、拖车

据史料记载,手推独轮车为车族最早的一种车,始于夏代末期的“辇”,为古代宫廷沿用,春秋时改为独轮,东汉推广于民间。木制,木轮,两侧平板载重。人推时手握车把,肩搭车绊(车的两把系的搭链,最简陋的可以是根绳子、布条等),因是木轮且有载重,所以推行起来很吃力,往往累得推者弓腰驼背,浑身大汗。有人手的,可在车前拉。直到年才逐步改进为轴承胶轮,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这种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中用得较普遍。我们在表现淮海战役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有“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淮海人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之说!

拖车应该是车族中最低等级的车,也是唯一的不载人的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我认为也应列上去。我见到的拖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到了七十年代,或者说六十年代后期,总之,平车(也称架子车、拉车)出现之后,拖车就不再使用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产队的“大把儿”(方言,也叫“使牲口的”),也就是用牲口犁地、耙地的农民,上工、下工,方言叫上晌、下晌,要带犁、耙、绳套等东西,号称“套搭儿葫芦环,一应俱全”,意思是说东西很多。如果犁、耙的是红薯地、花生地,还要把犁、耙出来的红薯、花生捡起来,用箩头筐盛住,带回家。这么多东西咋办呢?这就需要一个车子。那时农村通向田野的路都是土路,于是,“拖车”就产生了。

拖车与其他车不同的是,没有车轮子,不坐人,不用人力推拉。它所承载的东西是固定的,它的行程也是固定的,从村内生产队所在地,确切地说是饲养室,老百姓叫“牛屋”。到该生产队所属地块,远不过三、五里。它不用人力推拉,用一两头牲口拉着,其他牲口笼头互相连接,在车后跟着,缰绳头儿挽在拖车后尾也行,不挽,几头牲口互相牵扯着也会乖乖地跟着车走,大把儿只需跟着即可。

拖车的构造与制作非常简单。是一个空心长方体,长度不能超过犁、耙的长度,宽度则需一米三、四即可,过宽一来田间路窄,二来主要放犁耙,宽了没用。重点是挨地的两块竖板,一般选择枣木、洋槐木等质地硬的木材,并且厚厚的,耐摩擦地面。——拖车这东西纯粹是生产条件落后的产物。后来出现了平车,犁耙绳套农具家伙再多,平车上也能放得下,并且轻便得多。

3,铁角车

铁角车是农民对建国初期使用的木制铁轮大车的俗称,说成“铁轮”“铁角”实际都不够确切,因为它的轮子并不全是铁的,只是在木轮上打了许多铁钉、铁条而已。如果全是铁的,且不说费铁,牲畜拉着岂不更加沉重!

铁角车(铁轮大车)是解放前农村富裕户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车,一般农户是没有的,因为这种车必须用牲口拉,因此也叫“畜力车”。富裕户(土地改革划成分叫“地主”“富农”的)拥有土地、牲口,生产、种地必须用牲口拉车,拉粪、拉庄稼是主要的生产形式。穷人没有土地,养不起牲口也不需要养牲口,全靠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所以也谈不上有车。

富裕户生产、种地用牲口拉这种车,走亲访友时也用这种车。不同的是在车厢上面装置了车篷,顶部为半圆形,前后有门,两旁车厢有窗,称为“轿车”。此种车的车架、车轮在做工方面比生产车精细,车门、车窗挂有绸布为门帘、窗帘,一般仅用一头骡或马拉着即可,骡马脖子系铃铛,一走叮当叮当响,到了客人家用个凳子放车旁,车主人掀开车帘,踩着凳子下车,在那个时代就是“排场”“阔气”了!

这种铁角车(铁轮大车)的使用,延续到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互助组、合作社、生产队时期,那时候我正处于童年,清楚地记得生产队用这种车拉刚割起来的小麦,车厢前后安上“排车”(用几根棍横竖扎绑起来,再用绳子拉着,系到车厢两旁车把上),高高地装上一大车,套上3头以上的牲口,车辕里1头,号称“驾辕”,前边左右两头,力量小车载重的也可套3头。建国初期一穷二白,没有机械没有电,没条件浇水,种地靠天收,种一葫芦打两瓢,收割小麦用“?镰”?,用木杈装到车上,车上站一个人,一杈一杈排着装,约摸装够数了,用绳子勒住,俗称“刹住”。这一道工序很关键,勒不结实走到半路麦子从车上成批地掉下来,重新装车费工夫不说,丢失许多麦籽,庄稼人看着心疼是大事。

因此,两三个、三四个人拽住绳子,喊着口号“为啥”“为着”、“为啥”“为着”。绳子的起端,车子的左方或右方两人推着绳子喊“为啥”,绳子的末端,车子的右方或左方两人拽着绳子应声喊“为着”。如此喊三四遍、四五遍,把绳子勒紧了,勒结实了,挽在车棚上某一部位,等于把一车麦子装好了,才开始赶着牲口走,把麦子拉到生产队的打麦场上。

由于时代的不同,这里还有必要解释一下“为啥为着”是什么意思?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口号,表示一齐用劲的意思,和盖房打夯时喊的“夯夯着”一样,字面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勒车时绳子的起端,也就是挽绳子,挽在左方还是右方,没有严格规定,随便从哪方挽都可以。也可根据装车的形状而定。左方装得多、厚,就从左方往右勒,反之亦然。劳动号子喊几遍,勒绳子用几个人,都要看情况而定。不喊号子也可以,一个人勒车也可以,只要把车勒结实、刹紧就行。

4,汽马车

汽马车是在铁轮大车的基础上改装的。橡胶的广泛使用,促使人们生产出充气胶轮,于是有人把铁轮大车的铁木轮卸掉,安装上充气胶轮,于是,汽马车产生了。

这种情况开始产生于解放前的一九四几年,大规模生产、使用于“大跃进”的年。生产的汽马车车下盘由车轴、钢圈、轮胎组成,轮胎和轴承使这种车比铁轮大车轻便许多而又载重量大,套上骡马,拉着空车,可以跑得飞快。为了安全,人们又装上了手拉制动。

汽马车,顾名思义,第一要有“汽”,第二要有“马”。汽可以充,不用发愁。拉车的骡马牲口,在生产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社员们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哪有什么好草好料喂养“快”牲口啊!有汽马车,没有拉车的骡马牲口,于是,人拉汽马车的尴尬场面出现了——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一群人,少则七、八个,多则二、三十个。每一个人一条绳子挎在左肩或右肩上,遇到上坡,需用大力时,如果挎在左肩,就用左手拽住绳头,右手后拽绳子,弓身向前,反之亦然。年,我在胙城中学上初中,清楚地记得学校搞勤工俭学,程文彬老师领着我班几十名学生,拉着两辆汽马车到延津县城煤建公司拉煤。去的时候空车,替换班坐车,走一段路替换拉。由于人多嘴杂,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倒也快快乐乐,嘻嘻哈哈,逍遥自在。谁也没想到自己在充当着骡马牛驴等牲口的角色!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场景,特殊的事件,一去不复返,永远淹没在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5,平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广大农村运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平车。说成“交通运输工具”,老百姓不习惯,老百姓喜欢直来直去,浅显易懂,反正就是一种车子,主要特点是“平”,两只车轮平行,车棚子的底板是个平面,适宜行走平坦的路面,不论人拉还是牲口拉,速度都不太快,因此很平稳,不会出车祸,所以叫“平车”;又因为车的结构是底盘上面架个车棚子,不论人拉或牲口拉都要架着车辕杆,所以又称之为“架子车”;我的家乡延津县胙城乡董固村,其实不仅仅是我村一个村,应该说我们那一带的村庄,老百姓说话最爱简单干脆,好多东西好多事儿,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绝不用两个字。比如说“筷子”,叫“kiao.这种车子的主要使用形式,不论人还是牲口,都是一个“拉”字,所以我们这一代叫“拉车”。

平车由底盘和车棚两部分组成。底盘由铁制的车轴、两个橡胶轮子组成。车轴的两端经过轴承、滚珠、里外档装置把车轮固定住。车轴的轴长一般不到一米。车轮又由橡胶胎和车条组成,车条数量40根。橡胶胎需充气,与之配套的工具叫“汽管儿”。

平车底盘由厂家生产,必须购买,不像拖车那样能自己加工。记得八十年代买套平车底盘还需二、三百元,所以一开始不是一般农户都可以置得起平车的,再说,车棚一般都是请木工用木料自己加工制作的,一般农户第一没有木料,生产队大集体,农户没有一点个人资产,第二请不起木工师傅,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到了八十年代,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权,有经商头脑的农民自己开木料加工作坊,做成平车车棚出售,价格公道,农户在家门口即可买到,平车发展到几乎家家都有。后来又出现了铁制车棚,但因沉重,不太普及。

由于平车用起来轻便,因而用途相当广泛。田间地头,人们用它拉粪、拉红薯花生等农产品;逢节按令,人们用它套上牲口,又可以走亲串友。这时的平车又称作“小驴车”;长途贩运,人们用它上新乡去卫辉总之进城卖粉条卖各种各样的农副产品。我们这一带村庄用它到陈召拉煤,到太公泉拉石灰。

说到长途贩运,平车的又一个必不可少的配套装置该出场了,这就是“挡”。有前挡、后挡一对儿,一般是用柳条编的。编车挡又是一个技术活儿,不是人人都会的。所以,车挡多数也是买的。

平车安上前、后挡,一般载重公斤,不能太多。后来人们将车轴加粗,由原来的轴径2.2厘米加粗为3.2厘米,称为“加重车”,可载重公斤。当然这是个标准,也有人拉煤一车装公斤的,车的承受能力不保险。

关于“拉煤拉灰”,有些年轻人会问:什么是拉煤拉灰?为什么要拉煤拉灰?毕竟从改革开放以来,40年不再“拉煤拉灰”了!所以在这里必须讲讲“拉煤拉灰”的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步行拉着平车到汲县(今卫辉)西部山区拉煤拉灰,在我们这一带真的成了“民风民俗”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家家户户怎么取暖?烧煤。煤从何来?自己掏钱到卫辉西部太公泉镇一个叫“陈召”的地方买。后半夜,一般两三点就得起床,拉上平车,平车上前后安挡,带上干粮,条件好的用一个“馍篓”装着烙饼、白馒头,这是少数人家。大多数人家都是用一个布袋装几个黄窝头(玉米面馍)。“馍篓”是用谷杆编织而成的,严密结实不透一丝风,所以有保温功能,只有少数人家用得起。

那时候农村经济萧条,一般农户盖不起房,实在不盖不行了,只好找街坊邻居帮忙,俗称“串忙”,主家管饭,不像后来有了盖房班(建筑队)省心省事,当然只跟“钱”说事儿!

盖房砌墙用的白石灰哪里来?自己掏钱拉上平车到卫辉西部山区买。无论拉煤还是拉灰,因是步行,路远,一天回不到家,必须在路上住一夜。一般住在卫辉市车马店。第二天一早才回家。农民住店,一切都本着一个“俭”字。自己带条薄被子,自己带着干粮,只不过用用店家的屋子,喝点店家的开水,一般仅花个几毛钱而已。

住店时,一车煤或灰放在那里,怕重载压破轮胎,或把轮胎压扁,往往还要用一根棍子支着车棚。无论拉煤还是拉灰,有汽管的还要把汽管带上,以防平车轮胎漏气,随即给予补充。那时汽管也很少,谁家有个汽管能被半道街的老少爷们互相借用,也成了一大脸气,值得骄傲的资本。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大地,更唤醒了广大干群几近麻木的灵魂。旧的交通运输工具,令人哭笑不得的民风民俗,随着旧制度、旧的生产力生产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回顾一下那个时代,那些尴尬,可以促使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