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报价 >> 正文 >> 正文

运联研究千亿中集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3/9/21

核心导读:

1)中集于年首次跻身“中国千亿俱乐部”;

2)中集历经万难,在集装箱领域站稳脚跟,成为领头羊;

3)不断试错多元化,获取业务增量,中集已在24个领域位居第一;

4)海工业务是中集集团减值的主要因素,连年亏损,但未来国家必将放宽补贴政策,盈利可期;

5)随着多个板块逐步上市,中集未来有望搭建自身版图

来源

运联智库(ID:tucmedia),作者

运联研究院朱敏杰,编辑

小L

1、中集集团成功跻身千亿俱乐部

1.1国内千亿俱乐部玩家云集

年,国内上市公司已有家企业完成千亿营收,同比年新增13家上市企业。千亿俱乐部再入新玩家,如三一重工、中兴通讯、荣盛石化、一汽解放、陕西建工、招商蛇口等企业,包含工业、燃油、车辆、装备、基建等领域。有些企业在年就已经临门一脚,有些企业如新希望、浙商中拓、一汽解放、陕西建工等,都获得了较大增长,直接步入千亿俱乐部的群体。

1.2中集已在三季度完成千亿梦

年,中集集团营收.59亿元,同比增长9.72%,在上市企业营收排名中排到了名,距离千亿营收门槛只差临门一脚。按照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来看,中集集团将在年年后才能完成千亿营收的目标。但随着年疫情造成国外港口瘫痪,国内一箱难求,为了补住集装箱缺口、保障出口量,中集加大产能。年前三季度,中集营收直接达到.42亿元,同比实现85.94%的增长,一举成为千亿巨头。

1.3国家荣光:四十一年中集,二十五年全球集装箱老大

中集是全球集装箱业务的老大,在物流装备与能源装备等领域具有领先的地位。早在年以前,中集凭借2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集装箱行业老大,距今已经有25年的蝉联。目前中集已经占据全球集装箱市场45%左右的市场份额,另外还有半挂、罐箱等领域,中集均实现了产销量世界第一。

2、中集的多元化之路

2.1成立初期遭遇艰难险阻

中集年1月创立于深圳,全称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二家与外企的合资企业,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成立。不过,由于海运行业整体低迷,需求不稳定,订单量极少,公司自成立以来多年处于亏损状态,至年陷入濒临倒闭的困境,董事会决定“内部清盘”,保留管理和技术骨干,停产集装箱,转产钢结构加工。丹麦宝隆洋行退出公司经营管理,中集转由招商局负责经营管理。

还好80年代末期市场开始复苏,麦伯良(现任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成功接手中集,并且在中远洋资本的支持下,中集逐渐走上正轨。成功的领导人,成功的市场环境,成功的战略方向,让中集当时一个集装箱的成本低于行业平均50-美元。到了年,中集更是成功脱颖而出,以20%的市场份额,超越韩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集装箱企业。

2.2不断试错多元化,获取新的增长来源

拿下集装箱市场后,中集集团意识到全球集装箱需求是有限的,市场具备可见的天花板。如果要达到麦伯良希望的世界级企业,或者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龙头,必须多元化。然后,中集直接向运输车辆去探索,从年到年,从侧帘车→厢式挂车→罐箱车,从美国→澳洲→北美,再回到国内进行自主研发,中集在半挂车领域销量已经突破世界第一。

另外,中集甚至探索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物流运营、空港设备等领域,利用中国制造,为其在整整24个领域取得了世界第一。

2.3中集成功登顶千亿,打造商业版图

年三季度,中集已经成功完成了千亿营收,并在物流、能源、金融、地产等领域完成布局。

1)物流领域:集装箱等物流装备业务仍为核心,以场站为基石开展物流服务

物流领域主要包含集装箱制造、道路运输车辆制造、空港、消防、自动化装备制造、多式联运、单元载具制造等业务。

集装箱制造仍然为中集自身主营业务,包括干货箱、冷藏箱和特种箱的全系集装箱业务。年,中集实现集装箱业务收入.64亿元,干货箱实现销售.59亿元、冷藏箱37.61亿元、特种箱46.38亿元,头部集装箱企业实至名归。

道路运输车辆业务主要指半挂车和专用车的产销,由子公司中集车辆负责,目前在全球已拥有13家半挂车生产工厂、6家专用车上装灯塔、2家冷藏厢式车体灯塔。主要产品包含集装箱骨架车、平板车、侧帘半挂车、厢式半挂车、冷藏半挂车、罐式半挂车以及其他特种半挂车;专用车则包含城市渣土车、水泥搅拌车的上装以及冷藏车。整个年中集在全球销售各类半挂车13.13万辆,专用及冷藏车上装分别为5.64万台以及台。像市场上我们所熟知的挂车帮,做的就是中集车辆旗下的挂车租赁板块。

空港、消防及自动化系统业务为一个主体,主要围绕机场主体展开,向其他行业延伸,由中集天达经营,主要产品包含登机桥、消防车及救援设备、航空货物(行李)自动化系统集成。

多式联运业务主要是围绕自身装备主营业务所展开的物流服务,利用场站客户资源,稳步发展中欧班列、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业务,整个年实现.36亿元的收入。

另外,中集还设立了旗下子公司中集载具,专门负责单元化载具制造业务,如托盘、纸箱、橡胶箱等包装产品。整个单元化载具产品的销售、租赁在年实现30.36亿元的收入。

2)能源领域:陆地海洋能源齐抓,切入专业化装备服务

中集切入能源领域,主要包含陆地能源像天然气、氢能等能源、液态食品的专用设备制造等产品,以及海洋工程的平台设计生产业务,还有部分的船舶设计建造业务。

陆地能源运营主体为中集安瑞科,产品主要分为清洁能源、化工、液态食品的装备制造提供,分为三个分部,清洁能源分部方面包含LNG、LPG、CNG和氧氮氩等工业气体相应的储运装备,实现了70.02亿元的收入;化工环境分部主要提供标准液体罐箱、气体罐箱、粉末罐箱以及低温罐箱等产品,实现收入20.27亿元;液态食品分部主要指啤酒、烈酒、果汁、乳制品等品类的加工、储存。

海洋工程方面,中集有布局4家研发设计公司、3家制造基地以及3家运营管理公司,运营主体为中集来福士,主要提供如钻井平台、储油卸油装置等海洋工程装备,还有像起重船、铺管船、远洋拖轮等特殊用途船舶的制造业务。

3)金融领域:利用金融业务赋能加强自身主业竞争能力

金融领域主要分为三家主体公司:中集融资租赁公司、中集财务公司以及海工资产池管理平台公司。

融资租赁公司主要是服务于中集制造主业的金融协同,利用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售后回租、杠杆租赁等形式降低客户资金压力。目前已经在中国、美国、香港等地设立多家子公司,业务遍布美、欧、澳等。

财务公司则是以资金管理为基础,发展供应链金融、买方信贷、保理业务以及同业金融服务,在满足生态资金需求的同时,最大化提升中集集团资金利用效率。

海工资产池管理平台公司则是针对海工资产的管理,包含5座钻井平台以及3座半潜式起重/生活支持平台;另外还有对资产的日常维护,存量散货船的管理等业务。

4)其他业务:纵向拓展冷链装备,横向拓宽基建、地产增量市场

纵向业务拓展方面,中集围绕其集装箱、半挂车的主业,拓展冷藏箱体、小型冷链物流装备、智能冷链仓储系统、移动冷库等多款冷链装备产品;另外还有医疗冷链、航空冷链领域的装备制造业务。

横向拓宽方面,主要包含模块化建筑业务以及地产开发业务。模块化建筑业务主要由中集模块化建筑投资公司负责运营。目前模块化建筑已经在美国、法国、丹麦、瑞典、新加坡、日本以及国内各地广泛应用,市场空间巨大。并且,模块化建筑可采用集装箱运输的方式,装卸效率高,有利于发展多式联运,恰可以配合中集主业来开展。地产开发及运营业务是中集利润增长点的一大来源,主要运营主体为中集产城及下属子公司。-年1-10月中集产城实现营收36.09亿元,净利润12.22亿元,年还未接到订单产生收入。

3、中集发展总结

3.1制造业还是其主营定位,运营业务仅为增量

从整体业绩上来看,不管是围绕物流车辆、物流枢纽,还是新能源、海洋工程平台、建筑等领域,中集仍然围绕各类装备、设备的制造展开自身业务,实际涉及运营的多式联运、海工、金融、地产等领域,并没有占到较大比重,而是作为主营业务的支撑增量来开展的。虽然疫情结束后集运市场需求不会像上半年那么疯狂,中集的体量增速也必将受其影响,但多行业装备制造的市场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中集的主营业务也将整体向好,站稳千亿。

3.2海洋工程常亏损,未来盈利是否靠国家增加补贴?

拆分来看,整块海洋工程业务虽然获得54.25亿元的整体营收,但年仍然亏损19.43亿元。中集进入海洋工程领域已经有十多年了,频频亏损也是中集业绩暴雷的一大原因。但这也是中集战略方向的一步,国内做海洋装备、开发的企业屈指可数,中集愿意做这块领域的先驱,国家也会继续放宽补贴,愿意期待未来这片市场能够盈利。

3.3车辆板块A+H上市,有望搭建“上市帝国”

年7月,中集车辆在深交所上市。早在之前,中集集团、空港设备板块、化工及能源板块以及车辆板块都成功获得上市。未来,随着中集的体量逐步增加,其他几大板块的业务也必将独立上市,构建“上市帝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