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不缺明清两代的名园。
坐落在苏州陆慕古镇的影园,
始建于年,
是独一无二的民间自建园林。
园主彭昭亮(-),
乡村中医,
自52岁开始造园,以一人之力,
一直营建、修园到90多岁。
▲
影园旧影
▲
园主彭昭亮晚年在影园
影园不足一亩,
材料极简、低技术建造,
不少是捡来的石块、红砖、植物,
处处古朴,又野趣盎然。
苏州一流书画家、文人墨客,
都爱来逛园子,雅集,
留下墨宝无数,赞叹它“别具风流”。
苏州园林档案馆原负责人包蘭研究员感慨,
“70年代物质极匮乏期始建的影园,
极可能是全国孤例,
填补了中国的一段造园史空白。”
▲
影园现状
4月,听闻影园或将拆迁,异地重建,
一条与众多慕名而来的园林爱好者
一道探访影园,记录园子最后样貌,
也见到了园主儿女。
“爸爸一个人一辈子造了这座园子,
我们非常敬佩他。”
自述:彭建东、彭雪芳
编辑:叶荔
▲
俯瞰影园
从苏州老城中心往北开车约10公里,进入陆慕古镇,现在这里属于相城区。陆慕有年历史,有“苏州北大门”之称。
影园位于麦场郎18号,隔着陆慕老街不远,自从程典浜河道被填平后,曾经最为园主彭昭亮欣悦的沿河柳堤,风光不再。更远处,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
如今的影园,像一座孤岛。
▲
园主彭昭亮在影园
彭昭亮年出生,祖籍江阴,年行医至陆慕,自年开始建房、造园,8、90年代,影园达到鼎盛,文人雅客络绎不绝。
从52岁到近岁,彭老先生持续地造园,修缮、填补、维护。他于年过世后,儿子一家继续在园子里居住,打点水体和植被,直到今年开年后陆续搬离。
▲
影园内的水景
走进影园,西面是生活区,客厅、卧房的家什已经搬离,外墙有些斑驳破败了。
穿过月洞门,来到园子的东面,古朴有致的山水风景在眼前依次展开:半亭、假山、窗洞、竹林、石桥石凳,古典园林的要素几乎齐备。
遗憾的是,近来因为附近的拆迁工程,园子里的水位涨得很高,游园甬道已没入水中,或隐或现。花窗、匾额、石碑这类园内装饰小景,也已被卸下,存放他处。
▲
影园内小景
一路游园,处处能读到园主人拙朴的巧思,水中小岛由碎石、废砖堆砌,桥面用的是水泥楼板,水景门灵动的起翘,似古,又有新意。
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点缀其间,而仔细看会发现,其中一座恰是碎石块垒筑。
▲
影园后院树影
园子里的花草树木多达数十种,最古老的黄杨可能有百岁了,其他的如苍松翠柏,金桂玉兰,天竺芭蕉,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参差错落。
“你好像找不到一处,是完全照搬古典园林的做法的,老先生有他自己独到的想法。”一同游园的景观学者感慨。
▲
影园平面图
制图:阳面、溜溜
▲
影园变迁
制图:阳面
当影园可能会被拆迁的消息在园林圈传开,3月末、4月初,不少苏州,乃至江浙沪的学者、园林爱好者,慕名而来,想为这座乡野小园做最后的记录。
有建筑师、规划师,自发对园子进行测绘工作,还绘制了影园50年的变迁史。
有苏州当地的民间古建保护团体,多次进入影园拍摄,也有书画爱好者收集了园内大大小小的碑刻铭文,一一释读。
▲
园主儿子(左一)与来访者们聊园子
阳面供图
我们见到了其中一位慕名到访的学者,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的副教授刘悦来。他告诉我们,他在4月7日那天早上抵达,门虚掩着,彭先生的儿子正在园中,为五六个人讲解。
刘悦来说,他一直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