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北京报道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完赛,这期间,记者见证了太多生命的奇迹和暖人的瞬间,他们教会了我们尊重生命,坚持理想,超越自我。
生命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面对曾经的痛苦,残疾运动员没有把身体缺陷当成“听天由命”的借口,没有成为“做不到”的理由,没有发出“命运不公”的抱怨,而是发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用行动告诉世界“我也可以”。
在这里,他们彰显着逆风前行、“展翅飞翔”的精神,阐释出“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会理念。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的开幕式顺利地进行着,但是到了最后点燃主火炬的环节,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田径运动员、两枚残奥金牌获得者、视障运动员李端,高擎火炬走上“雪花”,多次尝试将火炬摆放到正确位置,均未能成功。黑暗中,他就那么摸索着主火炬的位置......就是那几十秒钟,堪称全场观众最紧张的时刻。
整个场馆一片寂静,突然,看台上传出一声“加油”,紧接着,加油声愈发的密集,掌声也雷鸣般的响起。李端似乎感受到了这股力量,最终成功将火炬插入主火炬台。完成任务后,他兴奋地握拳大喊了一声。双目失明的李端,虽然他看不到火炬的光亮,但他能感受到它的温暖,也同样照亮了别人的黑夜。
3月5日,北京冬残奥会比赛首日,刘子旭在残奥冬季两项男子6公里(坐姿组)比赛中,以18分51秒5的成绩夺金,收获中国代表团本届赛事的首枚金牌,也是参赛历史上的第二枚金牌。
赛后,刘子旭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看到的是他满手的老茧,有的甚至已经破皮。同在那一天,中国代表团以2金3银3铜共8枚奖牌的成绩收官。
3月6日晚,在残奥冰球赛场,中国队对战捷克队。在第一阶段比赛暂停期间,一首英文版的生日歌响彻场馆,紧接着是中文版的生日歌。原来,这一天是中国队副队长徐金强与捷克队队员瓦茨拉夫·赫奇科的生日,随后,赛场千人唱响生日歌,为同场竞技的两个对手祝贺。
“太暖心了,那一刻差一点就哭出来了。”徐金强称。
最终,组建不过6年、首次参加冬残奥会的中国残奥冰球队四连胜闯入半决赛,夺得铜牌。
3月7日,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比赛,中国队选手纪立家夺冠,王鹏耀摘银,朱永钢获得铜牌。当晚的颁奖仪式上,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最美的中国红!中国残奥单板滑雪没有冬残奥会奖牌的历史,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被改写。
新华社记者贾浩成摄
3月7日,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20公里(传统技术)-站姿组比赛结束争夺,来自云南的蔡佳云以54分27秒7的成绩勇夺银牌,创造中国队在这个项目的历史最好成绩。
蔡佳云(左)在比赛后帮助已经累倒在地的挪威选手夏尔坦·海于根脱下雪板。
3月9日,北京年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坐姿组比赛,杨洪琼获得金牌,此前她曾在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组夺冠。美国选手奥克萨娜·马斯特斯获得银牌,李盼盼获得铜牌。
赛后,杨洪琼与奥克萨娜·马斯特斯手握着雪杖,击拳相庆。
体育无国界,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朋友。
国家体育馆内,4辆原本运送货物的平板车,被聪明的工作人员铺上了瑜伽垫、毛巾,还装饰了雪容融气球、残奥会海报。由于上下方便、较为宽敞,成了身穿宽大护具、行动不便运动员的“微型福祉TAXI”。
场馆内,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车辆穿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3月12日,“低开高走”的中国轮椅冰壶队豪取十连胜,获得冬残奥会轮椅冰壶的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斩获本届冬残奥会上的第18枚金牌。这是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平昌年冬残奥会夺金后的成功卫冕。
获胜瞬间,队员们振臂高呼并拥抱在一起。全场掌声不断,甚至,有摄影记者激动地把相机扔到了地上。
图片来源:国际残奥委会官方社交媒体
3月12日,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中距离颁奖仪式视障组,铜牌得主、奥地利运动员卡丽娜·埃德林格和引导员一同登台,和他们一起登上领奖台的还有一位“编外成员“,一只名叫Riley的导盲犬。
在奖牌颁授仪式后,埃德林格从口袋中掏出了一枚特别定制的“奖牌”,为自己的导盲犬戴上。
导盲犬是卡丽娜·埃德林格生命中最重要的粉丝,哪怕没有人为她欢呼呐喊,但总有它在那里,默默地陪伴。
3月13日,北京年冬残奥会闭幕式与开幕式交相呼应。
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盲人点燃主火炬成为难忘的瞬间,而在闭幕式上,主火炬也是伴随着盲人演员演奏的小提琴旋律熄灭,盲童演唱的《雪花》再次在“鸟巢”响起。
在天籁般的《雪花》歌声中,“北京”字样的焰火点亮国家体育场“鸟巢”夜空,同时也烙印在场地中央的“唱片”上。这张唱片就成为了整个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经典瞬间,也成为了“双奥之城”最终落幕的经典瞬间。
这就是北京年冬残奥会所体现的冬奥之美,融合之美,生命之美。
责任编辑:周南主编:王晓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