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上海知青望着破败的家、黑黢黢的墙,想着看不到尽头的日子,拿出药想一了百了,恰巧儿子被尿憋醒,嘴里喊着:“妈妈、妈妈.....”她一个机灵,醒了过来。多年后,她感谢儿子那泡尿。
年,21岁的沈锡美和3个同伴,来到安徽定远小潘村插队落户。
沈锡美与伙伴这里只有10来户人家,80几口人,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女知青的到带来了生气。
然而,村里给知青收拾一间牛棚当宿舍,晚上,沈锡美和3个同伴在一片漆黑中抱头痛哭。
1小伙听到哭声,忙跑去喊来婶娘,又端来一盆炒熟的花生,总算转移了姑娘们的注意力。
这名小伙是聋哑人,大家叫他老闷。
一天,下着小雨,轮到沈锡美挑水,水井距离宿舍40多米,她摇摇晃晃地担着桶,来到井边,探头向4、5米深的井一看,吓得向后退,桶甩出去,“咕噜、咕噜”滚老远。
老闷过来,利索得把桶往井里一甩,晃几下,几下提起来,把水担回知青宿舍。
从此,只要轮到沈锡美干活,老闷总是帮她挑水和砍柴。
小潘村四面环水,出门过河只能找人背。
只要沈锡美上街,老闷早早在河边等她,背着她过河。
过年时,沈锡美和同伴回家,老闷把她背过河,那段日子,老闷每天去河边等她回来。
正月过完,老闷在河边终于等到沈锡美,老闷恢复了朝气。
年夏,沈锡美在田里锄草,天气炎热,她来到河边洗把脸,头晕栽进河里,老闷飞奔过来,“扑通”跃入水中救起她。
沈锡美趴在老闷背上,觉得很可靠、很温暖。
闺片来自网络自此,两人恋爱了,另外3个姑娘觉得不可思议,都来劝沈锡美,可她毫不动摇。
沈锡美的父母坚决反对,母亲甚至用和她断绝关系相逼,她也毫不屈服。
年,沈锡美与老闷结婚,小潘村充满喜气,都夸老闷前世修来的福分。
老闷是个孤儿,家徒四壁,两间茅屋,一张木板床,一个土灶。
但沈锡美坚信只要有爱就行,婚后生活虽苦,但老闷对沈锡美疼到骨子里。
次年,沈锡美生下一个男孩,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小家带来了欢乐和满足。
然而,好景不长,快乐如此短暂。
年冬,儿子出疹子发高烧不退,医院的路上夭折,沈锡美昏死过去,老闷裹着儿子直流泪,她哭喊:“老天为什么这样残忍?”小两口很长时间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中。
年,知青陆续返城,3位同伴都走了,只剩沈锡美一人。母亲专程赶来,劝她回上海顶替工作,可沈锡美扑进母亲的怀里,哽咽道:“如果我走了,老闷怎么活,我不能这样做。”母亲只得离去。
村里分田到户,沈锡美家分到2亩地,可两人都不会种,别人家大丰收,他家产量极低,家中生活困难,吃饭都成问题,老闷只得在村里东家借西家人讨。
后来,他们借钱买了头老牛,准备大干一场,结果第二天就死了。
秋天,再借钱买头牛,谁料,麻绳专挑细处断,又死了,钱没挣上,反而债台高筑,生活困苦。
这时,两人已有两个儿子,每天为吃饭发愁、为孩子学费发愁、为地里买化肥、农药发愁,她厚着脸皮把大儿子送回上海。
这一切让沈锡美愁苦,她想不通,自己怎么就把日子过成这样了。
一天晚上,她望着破败的家、黑黢黢的墙,想着看不到尽头的日子,拿出药想一了百了,恰巧小儿子被尿憋醒,嘴里喊着:“妈妈、妈妈.....”她一个机灵,醒了过来。
她不能做傻事,她要活下去,为了老闷和儿子,也为了自己。
年,小潘村遭遇洪水,庄稼被淹,颗粒无收。
沈锡美趁着农闲到上海打工,做过小生意、勤杂工、家庭保姆,甚至在外滩卖唱。
老闷在家带着小儿子上学,每日焦灼地思念着沈锡美,而身在繁华的上海,沈锡美节省至极。
一天,侄女约沈锡美吃饭,竟带来一老板介绍给她,希望她留在上海,与老闷离婚,她拒绝:“我不能做对不起老闷的事。”她守护着她的婚姻。
不久,沈锡美把挣的钱,还完债,置办了不少大件,买了平板车、电视机,打了水井。
院子里种满了蔬菜、果树花木,建了房子、牛棚、鸭棚、猪圈,院子里石榴花开得火红。
老闷还在后院挖了一方鱼塘,养了鱼虾,日子越来越红火。
沈锡美美与老闷如今,小河上架起了桥,沈锡美和老闷已经当上爷爷奶奶,都转成了上海户口,2个儿子在上海已成家立业。
他们故事感动过无数人,曾在安徽《新闻联播》报道,在杂志上刊登。
村里人常看到,有对老人相互搀扶走在小河边,夕阳下岁月如此静好……
他们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有的是无声的誓言,有的只是内心的坚守和执着,祝福他们幸福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