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类型 >> 正文 >> 正文

烈日下,桂林这些平凡面孔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2/9/2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08/6314286.html

本文转自:桂林生活网

开篇语   夏日桂林,高温延续。三伏天酷暑难当,可记者镜头下的这些平凡面孔,必须头顶烈日与高温互博。他们或沧桑满面,或稚气未脱,虽然脸上挂满汗珠,眼神里却能让人读出坚毅。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选择在桂林付出热情,实现梦想。哪怕梦想不太大,或是买一台车,或是安个家,或是给孙子多攒一些钱,每一份为生活付出的努力都值得尊敬。   平凡的日子,他们对生活抱以微笑,希望这座城市也对他们回以温度。

汗水

  采摘莲蓬上岸的唐维言很开心。

  手臂上的划痕。

姓名:唐维言职业:种莲人年龄:4岁   8月6日清晨,唐维言一手抓着编织袋,一只手攥着刚采下的莲蓬,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秀峰区唐家村一处荷塘里。日光逐渐强烈,唐维言的额头上冒出汗珠。汗水滚进他的眼角,他却只能抬起臂膀,别扭地用衣服擦拭。   与被烈日晒脱皮在泥塘里采莲的工作相比,他曾经在景区的销售工作显得安逸舒适得多。但为了增加收入,他回到农村,种起了莲。嫩莲子给食客带来清新脆甜的口感,给他留下的是汗水和收获。他用双手撑起了一个家,这也给他带来了踏实感。   ●从城市到农村   趁着上午太阳还不太灼人,唐维言穿戴好橡胶手套和橡胶裤,一脚踏进了唐家村的荷塘。   这片荷塘一亩有余。唐维言小的时候,父亲早晚都在荷塘里忙碌,用种莲藕的收获,养大了他和哥哥。他从小帮着父亲在荷塘干活,自然也熟悉种莲技巧。不过,长大后,唐维言到外地当了厨师,后来又回到桂林,在景区里从事旅游商品销售。   这两年,唐维言找工作遇到困难,又回到了从小长大的荷塘边,接手了父亲留下的荷塘。   荷塘打理起来并不轻松。冬天施肥,春天除草,夏天摘莲蓬,秋天挖藕。淤泥没到大腿,塘里还有蚊虫,唐维言走的每一步,都很沉重。   最辛苦的是夏天。下了荷塘就不方便再上岸。为了避免因流汗而口渴,唐维言每次下塘前,都会先灌足半瓶水,然后让汗水尽情地流,以免水喝多了又想上厕所。   在密集的荷叶丛中行走,硬挺的茎秆并不温柔。密集的小刺总会在唐维言的手臂上留下划痕。划痕虽浅,却密,汗水和泥水淌过,会带来一阵热辣的刺痛。   采摘莲蓬时,唐维言会解开衣扣散热。他动作麻利,不时采下一朵莲蓬,又顺带把周围的水草拔起来甩在岸上。   ●从慌张到踏实   荷塘里转了3小时,唐维言摘了四五十朵莲蓬,手里的编织袋沉甸甸的。   他要去送货了。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头顶,他随手一抹,甩出串串汗珠。唐维言说,与辛苦比起来,最难熬的是他心里偶尔涌起的迷茫和慌张。   夏秋季节过后,荷塘里暂时没了收入。为了补贴家用,夜幕降临时,唐维言会摆摊卖炸串,一直忙到次日凌晨点左右才回家。   唐维言的两个女儿看见爸爸推车出门,会跑过来抱住他的腰。“爸爸,我也想跟你一起去。”女儿撒娇说。   他只得把女儿往屋里推,“先去跟妈妈写作业。”大女儿听话地走了,小女儿牵着姐姐的手,一步三回头,眼巴巴地望着。   “忙完这阵,带你们去游泳。”唐维言安了两个“小棉袄”的心。“爸爸,你早点回来。”女儿挥手告别,他才不舍地离开了家。   唐维言形容自己“就像巡回返巢的燕子,从早到晚奔波,都是为了家”。家里人用行动支持他,妻子主动提出去卖菜增加收入,父母也抽空帮助照顾孩子。这给了唐维言底气,心里也踏实多了。   唐维言觉得,生活总有希望,拼搏的路上并不孤独。   ●付出就会有收获   种莲固然辛苦,但如果有了积蓄,唐维言希望先把女儿培养好,如果有可能再做点小生意。   唐维言希望两个女儿能够当医生或者老师,“但这都是我的想法罢了,其实只要她们过得好,我就高兴。”   回到村里后,唐维言变得比过去节俭,朋友邀约的喝酒应酬,他几乎不去。他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很少,希望为女儿多存一些教育基金。   种了几年的莲,像父亲一样,唐维言用汗水和双手撑起了家。   生活从迷茫,逐渐步入正轨。唐维言偶尔也会带女儿到荷塘边,让她们看自己采摘莲蓬,告诉她们如何打理荷塘。   他告诉女儿,付出就会有收获,“如果哪天遇到挫折了,家里这一亩荷塘,就是你们的底气!”   记者刘净伶见习记者李贝文/摄   

坚持

  荣培钰扛着桶装水前行。

  荣培钰把电动车停在路边,接听客户打来的电话。

姓名:荣培钰职业:送水工年龄:52岁   8月9日上午0点多,东江路一饮用水配送站。荣培钰接到一位客户电话,马上拎起每桶8.9升的桶装水放到电动车上,坐板左右的挎包各两桶。戴好头盔,拧动钥匙,稳稳启动驶出,动作熟练一气呵成。   他是一位丈夫,也是3个孩子的父亲,还当了爷爷。烈日之下,他仍然每天都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客户送上桶装饮用水。●多找一个挣钱的渠道   光头,面带微笑,上身短袖,下身短裤。这是记者见到荣培钰的第一印象。   荣培钰出生于年,夫妻二人从全州到桂林打工做生意已经5年。“前几年受到电商网购冲击,我和老婆开的小超市经营遇到一点困难,我就想着找一份体力活干,多一个挣钱渠道。”荣培钰说,干送水工已经5年多了,每年6月-0月天气最热时,也是送水工最忙的时候。   送水工很忙,客户电话来了就要送水。荣培钰早上一般8点多开始送水,最晚忙到夜里点多,最多一天送了40多桶水,一天最多跑过50公里。“送水工挣的是辛苦钱,送一桶水能得到2.5元,3楼到5楼加元,6楼及以上加2元。”荣培钰说。   因为天天跑,电动车损耗非常大。荣培钰现在的这辆电动车买了3年多,但看起来却像用了六七年。“电瓶一年一换,两个轮胎一年半就得换一次。”有些巷子太窄,电动车进不去,荣培钰只能肩扛手拎去送水。●客户的关心增加了干劲   干送水工这一行的一般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人,年轻人更愿当外卖员,虽然跟送水工差不多辛苦,但收入更高。很多送水工家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希望多挣点钱贴补家用。荣培钰认识的一位送水工已经57岁了,还在辛勤干活。   工作这些年,送水迅速、做事踏实、服务良好的荣培钰赢得了不少客户。“到现在还喊我送水的老客户有几十个,我们也成了朋友,送完水还一起扯扯板路。”   今年3月23日,荣培钰在送水途中摔伤了右脚,休息了一个月又开始忙碌了。“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想到还有很多人等着我送水,而且家里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就坐不住了。”   休养期间,荣培钰仍会接到客户的要水电话,他说明了情况后,大家都关切地让他好好休息养伤。平时送水到客户家,很多人都会跟荣培钰说一句“辛苦了”,有人还拉着他吃水果点心。“今年夏天特别热,有几次送水后,客户给我递上了西瓜,这份尊重和关心让我备受感动。”荣培钰说,作为体力劳动者,虽然收入不高,但客户的尊重和理解让他更有干劲了。●幸福生活靠坚持拼搏   荣培钰有3个孩子,老大是儿子,已经结婚有了小孩。荣培钰夫妻二人用辛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了房还买了车,现在基本不用操心了。老二老三都是女孩,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两个一年花费万元左右。   荣培钰送水得到的收入都交给了妻子。他对自己的吃穿不太在意,平时不抽烟,只是偶尔喝点酒。“我穿的很多衣服都是老婆开超市接触的那些商品厂家送的。像我们干体力活的,只要衣服干净没破就行。”   荣培钰六七成的水都是送到福隆园。这里租住了各种各样的人。“我给很多租户送过水,也看到每个人都不容易。大家都相信,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奋斗拼搏。”   近些年,随着净水器、直饮机越来越多地进入居民家,购买使用桶装水的人日渐减少,荣培钰反倒有点空了了。闲暇之余,他会带带小孙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谈到以后,荣培钰说,自己最大的希望是两个女儿都考上大学。现在自己身体好,打算再干几年,为女儿多攒点上大学用的钱和自己两口子的养老钱。   记者邢刚见习记者韦彦青文/摄

老牛

  牛仁强手中的瓷砖有一百来斤。

  汗如雨下,牛仁强扯起衣角擦拭。

姓名:牛仁强职业:搬运工年龄:50岁   8月4日,在灵川县八里街七彩建材大市场,牛仁强用拖车将成箱的瓷砖从仓库拉到门口的小货车旁,再一箱箱地搬到小货车上。他弯下腰,微微下蹲,双手搭在瓷砖上,稍作停顿,深呼一口气,嘴里发出“呵”的一声,膝盖连同大腿猛地用力,借助爆发力将一箱百来斤的瓷砖扛起来。此时的他脖子上青筋暴起,脸涨得有点红。紧接着,他挺直腰杆,缓慢转身,面朝小货车,腰部和双臂再度发力,加上腹部一顶,将手上的这箱瓷砖提升到车厢平板的高度,并利用惯性将瓷砖放了上去。   就这样,牛仁强一箱箱地将瓷砖都装上了车。歇口气,他抓起一瓶.5升的水,“咕咚咕咚”喝了一大半。此时,他的脸上汗如雨下,一部分沿脖子滑落,一部分直接滴落在胸前,身上的广告衫早已湿透。他掀起黏糊糊的衣角,将脸上的汗水擦去。好不容易把气喘匀了,他笑着说:“搬运工这活是苦力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身体要好,还得有力气。”●装卸一吨瓷砖2元他一天能挣元   牛仁强是河北省邢台市人,他0年前只身来到桂林,在八里街开了一家小吃店,生意一般,每月除去租店、人工等日常开支,只够勉强养活自己。一年后,他把店铺转出去了。   知道附近市场缺搬运工,虽然非常辛苦,但收入还不错。他觉得自己身体好,有力气,能吃苦,就去试一试。没想到,这活比他想象的更辛苦。   牛仁强接的活是装卸瓷砖,价格固定,2元一吨。“不偷懒的情况下,每天能接到20吨的活,可以挣到元。”   “20吨活可不是让你搬一整天,有时间限制。”牛仁强说,一辆大货车装40吨货,不管是装还是卸,4个搬运工干活,两到三个小时就要装卸完,中间无休。算下来,平均每人得装卸0吨,这个劳动强度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住的。   另外,干搬运马虎不得,搬运时要防止包装带断裂、瓷砖掉落,一箱瓷砖重量轻的有三四十斤,重的达0斤。   做搬运工头一年,牛仁强在七彩建材大市场认识的店铺老板不多,每月能接到的活有限,每月收入只有五六千元,他对这收入还是蛮满意的。随着牛仁强认识的店铺老板越来越多,他接到的活也多了起来,月收入也逐步递增,最高时有八九千。●手机铃声不断响起电话那头是信任   市场里的装卸区很晒,4个小时的时间,牛仁强接连去了六七家店铺装货。   其间,牛仁强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都是店铺老板通知他过去装货。老板告诉记者,他们都喊牛仁强为“老牛”,那是因为牛仁强做事踏踏实实,为人实实在在,这也使牛仁强深受大家信任,老板们都喜欢把活交给他,“一个电话交代清楚,省事!”   临近中午,大大小小的瓷砖装满了一车厢,牛仁强开着前几年攒钱买的小货车把瓷砖送到附近的物流站,交代清楚货物的目的地,并仔细核对货单。   牛仁强介绍,外地人购买瓷砖走物流,本地人购买则是要送货上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牛仁强得叫上几个工友一起出行。如果买家是电梯房还好,直接用拖车就可把瓷砖拉到人家家里。   买家如果住楼梯房,就得人工扛货上楼,这工作强度相当大,搬运费要另算,按楼层收费。牛仁强说,他曾多次往7楼人家送货,干完活整个人都累瘫了。●他扛起的是货物也是一家人的生计   干活辛苦,但是牛仁强不想歇也不敢歇,他扛起的是货物,也是一家人的生计。   牛仁强子女双全,均已成家。半年前,他家有了孙子。   这些年来,妻子和子女多次劝他不要那么拼命干活了,毕竟家里的条件也变好了。但他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身体好又有力气,干点活可以减轻子女负担。   牛仁强一个人在八里街租房子住,每月房租元。他的日子过得很节省,因为物流的大货车要赶早发车,他得早早过去搬货,早餐是随身带着的包子、馒头和饼干。每天还得买几瓶矿泉水,虽然每次出门都带有四五大瓶的白开水,但干完体力活总是觉得口渴。他经常要忙到下午两三点才有空,为此中餐只能在外面吃快餐,一般要花5元。他的晚餐基本都是在家吃的,自己买菜做饭,干体力活的人得吃肉,否则身子虚。夏天炎热的夜晚,一瓶冰啤酒就是他最大的享受。牛仁强晚上没有其他活动,吃完饭后早早就休息,第二天的活要让他早早起床。   这些开支算下来,一个月得多元,再加上车贷每月元,余下的钱他都寄回家给妻子存着,给孙子攒点钱。   “辛苦值得吗?”牛仁强在心里也问过自己千百遍,但他说自己心甘情愿,每天晚上和家人视频聊天,隔着屏幕看看自己可爱的小孙子,他心里感到十分开心,干起活来也更有动力。   记者申艳文/摄   

奔跑

  桂林持续高温,张凌爬起楼梯来也感觉非常耗体力。

  树荫下是张凌等外卖员们的临时休息区。

姓名:张凌职业:外卖员年龄:36岁   8月9日下午2点多,气温超过35℃,趁着午餐高峰已过,张凌才有空和记者聊上几句,但他仍一直盯着手机,不想丢掉任何一个订单。烈日高温下,桂林开启了“烧烤”模式,很多人的工作生活节奏都在放缓。但像张凌这样的外卖骑手不能停下脚步,他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发力奔跑。●从“脑力活”到“体力活”   36岁的张凌是桂林本地人,从事外卖行业差不多3年了,在从事外卖行业前,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从事的基本都是脑力劳动。3年前,因公司经营不善,张凌失业了,那时的他背负着赚钱养家的压力,一时又找不到好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他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兴起的外卖行业。   “叮咚叮咚”,还没聊几句,张凌的手机接到了奶茶外卖订单,记者跟随他体验了一次夏日配送。“天热的时候,能在店里等单时蹭蹭空调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张凌的配送范围非常广,包括象山区、叠彩区等,而且以老小区居多,所以他的订单中大约有一半需要爬楼梯,体力好就成了他的一大优势,爬五六层楼都是跑着上去,全程只需要几十秒。   从脑力活到体力活,张凌一开始确实有些不习惯,也只是把送外卖当成一个过渡期。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他真正喜欢上了这个职业。“送外卖虽然辛苦,但时间更自由,工资也不算低,好的时候月收入上万,最差的时候也能够拿到五六千元。”●练就“活地图”的本领   张凌告诉记者,他的年龄在外卖行业属于中等,接单量则是中上水平,一天可以接五六十单。“桂林的外卖订单和游客量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暑假期间,我们每天可以接到的订单就会比较多,而接单方面也要有一些技巧,在一些商家比较集中的地方等单,比如文化宫、铁西、商场,就更容易接到订单,所以市民经常可以在这些地方看到集中等单的外卖员。”   外卖小哥的“标配”是手机、充电宝、电动车、保温箱、外卖服、头盔、口罩、水。为了防止在炎热的天气里中暑,张凌有时还会穿上冰袖,夏季的饮水量是其他季节的好几倍。   从业3年,张凌早已练就了“活地图”的本领,很多地方已经不用跟着导航就能送到,一些结构复杂的小区,他也能马上找到具体的门牌号。“这是一个合格外卖员的基本职业素养,不然每次找门牌都要打电话,不仅客户会烦躁,我们的配送效率也会受影响。”●养家和逐梦两不误   张凌和妻子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女儿开学就要上小学二年级了,他每天早上都是骑着电动车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暑假期间,他的上班时间从7点半调到8点半左右。“孩子肯定需要父亲的陪伴,我会把我的工作时间灵活配置,加起来一般每天大约送0个小时,晚上最晚到9点左右结束。”   在他的心里,赚钱养家就是最重要的事,他赚得越多,家里的生活质量就会更高,孩子的教育经费也就更多。当然他也有梦想,就在去年,他看中了一台心仪的汽车,售价20多万元。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梦想可能与外卖员不匹配,但我不这么认为,有了目标,我的工作就会充满动力,配送的每一单都是快乐的,不过要实现它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张凌在描述自己的梦想时,语气里充满着兴奋与期待。   如今,张凌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很强,他在工作中也遇到过令他感动的事。有一次下雨天,因为路滑,他在配送时把自己的腿摔伤了,坚持把订单送到对方家里时,对方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帮助他处理了伤口。“如今大家越来越能够体谅外卖员的工作,我听到一句句的‘谢谢’都会感到特别暖心。”   “叮咚,系统给您派发了新任务,请及时处理,并注意交通安全!”没歇多久,张凌的手机里又传来了接单的提示音,他再次拿起装备,头顶烈日、踏着热浪奔向远方。   记者林扬文/摄   

干劲

  杨定兵从成捆的钢筋中拉扯出两根准备切割。

  烈日下,杨定兵拿起一瓶水大口喝起来。

姓名:杨定兵职业:工地钢筋工年龄:49岁   他是丈夫,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更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炎炎夏日,建筑工地上烤下蒸,他不停地搬运钢筋,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挥汗如雨拼搏着。   8月8日,星期一下午3点,临桂区山水大道旁一个楼盘工地。   工地钢筋加工区,杨定兵和四五个工友正在加工处理钢筋,有人负责搬运、有人负责切割、有人负责成型,大家分工协作,秩序井然。杨定兵卖力地干着活儿,黝黑的脸庞和肩膀满是汗水,在烈日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油亮。●在工地干了20年活   出生于年的杨定兵是全州人,浓眉大眼的他,29岁时从农村出来到工地干活,转眼已干了近20年。由于常年在工地干体力活,他的皮肤晒得黝黑,还有点驼背。为了方便干活和防晒,杨定兵在安全帽上套了一个帽檐,上身穿了一个围裙,外面套了一件工地马甲,胳膊套了袖套。   钢筋工挣的是辛苦钱,每天要搬运加工的钢筋都是以吨为单位。   最近,他和工友的任务就是把吨左右的钢筋,按照施工要求的尺寸切好并处理成相应形状。每天从早上6点半到中午点半,下午点半到5点半,他们要一直重复同样的动作。   “一年最辛苦的就是这段时间,最近桂林实在是太热了!我一天就要喝2斤水,像那种.5升的水四瓶。”杨定兵一边擦汗,一边指着旁边的水瓶说。   话语刚落,只见他弯下腰,双手用力从一捆钢筋里扯出几根2米长的钢筋,拉到机器旁,对齐之后放进切割机,按照要求的长度,把钢筋切断。经过烈日的暴晒,粗糙的钢筋十分烫手,为了提高效率,杨定兵双手都戴上了橡胶手套。采访时,记者看到他手上戴的橡胶手套磨得发黑,有些地方已经破了。“我买的这种橡胶手套比较便宜,一副才2.5元,但不经用,基本一天就磨破了,可是我都会多用两天,天天换手套也舍不得。”●为了家庭和孩子再苦也值得   谈到当年为什么出来打工,干这么累的活儿,杨定兵说:“以前在农村种那点地,一年到头收获的粮食除了满足全家人吃饭,其他的也换不了多少钱。在工地干活虽然更辛苦,但好在收入高些,还能把孩子们带在身边,让他们接受城里好的教育。”   杨定兵有两个儿子,老大读初中,老二还在读小学,两人学习都还可以。“我这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只能干最简单繁重的体力活生存,希望两个儿子能通过上学改变命运。”   杨定兵每天早出晚归跟孩子们交流比较少,听说老大最近在班里的排名有点下滑,他有点担心。“孩子知道我在工地干活,但是可能还不理解其中的劳苦,我希望他早点明白,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由于一直在工地干体力活,杨定兵看起来比较健壮。他说自己身体不错,只是有点痛风。摘下手套,记者看到杨定兵的双手关节肿起了很多包。“这两三年最怕工地因为疫情或其他原因停工,一停工就没事做,也就没有收入。有活儿干虽然辛苦,但有钱赚,生活就有奔头。”杨定兵说,“医院看病不仅要花钱,还要倒贴一天赚的工钱,太不划算了。因此,只要不严重,能忍就会先忍着。”●想在城里买一套自己的房子   为百姓筑起家园的同时,杨定兵也想筑起自己的梦。和许多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工一样,杨定兵也希望在城里买一套自己的房子,日子才过得踏实。   来桂林20年了,杨定兵在很多楼盘的工地都干过活儿。看着一栋栋楼房平地而起,桂林城市建设越来越好,新区日益繁华,身为成千上万名城市建设者中的一员,杨定兵感到非常骄傲自豪。   “外地很多工地都停工了,工人没有活儿,我们这里工地仍在持续建设,我一天能赚元呢!”杨定兵笑着说。   杨定兵非常节俭,个人平时基本没啥花销。两口子的开销主要是房租、吃饭买菜,还有就是孩子们上学的各种花费,一年至少四万多元。现在,如果每天都有活儿干,杨定兵一个月收入有八九千元,一年下来可以存下一些钱,但要实现买房这个梦想对他来说还是有点难。   “总不能一辈子都在工地吧!”杨定兵说,现在自己身体还不错,打算在工地再干个三四年,攒点钱转行去做小本生意。   讲完,杨定兵拿起一瓶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大半瓶,然后用袖口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大步走到成堆的钢筋前又卖力地干起来了。   记者邢刚见习记者韦彦青文/摄   

心甜

  龚自娥在称重时,璇璇在一边认真地学。

姓名:龚自娥职业:农民年龄:53岁   8月8日上午0点左右,在奇峰路附近的瓜摊上,龚自娥熟练地整理西瓜,又拿出塑料袋,挂上小黑板;岁的女儿璇璇(化名)拿出粉笔,一笔一划地在黑板上写上西瓜价格。   一番忙碌之后,母女两人头上都挂满了汗珠。虽然头顶炎炎烈日,但母女俩始终有说有笑,温馨、甜蜜挂在脸上。●一瓢瓢“浇”出西瓜丰收   龚自娥是雁山区大埠人,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和哥哥、嫂子一起在家照顾瓜田。除了西瓜,他们还种了不少香瓜。   “以往都是哥哥和嫂子种瓜、卖瓜,我负责烧菜、做饭,保障后勤。”龚自娥说,但今年的情况,有些不尽如人意。早些时候,桂林发大水将瓜田淹掉了不少,瓜田里即将成熟的小瓜也都被淹坏。虽然政府及时给予了一定的帮扶和补助,但哥哥算了一下,如果今年光靠卖瓜,可能连一家人的伙食费都不够。于是,哥哥便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瓜田就交给龚自娥和嫂子打理。   “现在卖的每个西瓜,都是我和嫂子,顶着烈日一瓢瓢浇水浇出来的。”为了有个好收成,龚自娥皮肤被晒得黝黑,她说,有时瓜田一天要浇三四次,天气越热越要浇得勤,“有时顶着太阳干了一天下来,感觉脚下发飘,汗哗哗地流,水也一直不停地喝。”●女儿递来的包子格外香   哥哥不在家,龚自娥便揽下了卖瓜的“重任”。   女儿璇璇今年上五年级,很懂事。正在放暑假的她,主动提出陪着妈妈出来卖瓜。   看到有人来买瓜,璇璇就会露着笑脸主动招呼,认真地和客人讨价还价;打包时,她也总是抢先一步帮妈妈扯塑料袋、称重。   “既然来帮忙,就要有帮忙的样子,让妈妈多休息一下。”璇璇很是明白妈妈的辛苦。   “妈妈不舍得让我做重活。”为了证明这句话,璇璇扯着膀子对比自己和妈妈的皮肤说,“你看看,一个夏天下来,妈妈几乎天天都在地里忙,皮肤晒得和碳一样,我还是很白吧。妈妈总是把最累的活留给自己。”   暑假期间,龚自娥和璇璇几乎都是从早上五六点就起来了,收瓜、装车、浇水……   白天摆摊到傍晚,午餐基本都在瓜摊上解决,“因为起得太早,妈妈临近中午时总是特别累,也不想吃饭,我很心疼。”璇璇在妈妈忙着招呼客人的时候,拿着零钱去买了两个肉包,妈妈刚忙完,她就把包子递到了妈妈面前。   没有像样的餐桌,没有丰盛的菜肴,但看着母亲吃得特别香,璇璇特别高兴。●家人一起努力让生活更好   龚自娥觉得对璇璇有亏欠。   一直以来,在物质生活方面,龚自娥一家人的生活从来都是简简单单,“我们从来也不会看什么名牌,不会管身边的朋友开什么车,也没给璇璇买过什么像样的东西。”龚自娥说。   “璇璇的学习,我帮不上什么忙,要她好好学习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也只能告诉她,‘读书之后,能帮家里分担一些。’”龚自娥说,“孩子也很懂事,很小就知道体恤父母,这也让我很欣慰。”   “母女瓜摊”的生意一般,不过龚自娥心里还是甜的——女儿懂事孝顺,家人们也都各自在努力。   “哥哥刚去打工那段时间,一开始我们都很担心。他年纪也不小了,一个人在外没有照应很辛苦,于是经常打电话询问他的情况。”龚自娥说,每次打电话给哥哥,他却从来不提自己的辛苦,而总是在关心家里的妹妹、嫂子还有孩子们,每次拿到工资,也都会第一时间寄回家里,补贴家用。   龚自娥说,虽然家里人收入并不高,但是每次电话、会面,永远都是带着浓浓的温情,这样的感情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生活可以简单一点,但是家人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互相关爱,让人觉得生活总是有奔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