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1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沈家农民
我们曾经成长在战士的标准里
谁能说我们没有当过兵?如今50岁以上爷爷级别的人,他们自打孩提时起就是按着“当兵”的标准成长着。
当或许还是蹒跚学步不久,刚刚会自己玩时,小伙伴们日常玩的最多的就是“打仗”。一群鼻涕叮当的小屁孩,也是煞有介事的分成一派解放军,一派国军或皇军,相互追逐攻防斯闹得昏天黑地。“解放军”主要标识便是用杨柳枝编成一个圈,戴在头上;或者从门联上撕下两块已不太红的红纸,粘在领子上。充当“敌军”的肯定鼻涕眼泪要多点的孩子,或者平时公认会“捣蛋”些的。两军对阵,战法却是五花八门。要么摔跤,以把对方放倒人数多为胜;要么追拿(类似捉迷藏),捉到便是胜;也有比赛着爬树,或攻占某个制高点。再不就在墙上画一圈圈的,用弹弓射击,比赛打靶等等。偶然谁家孩子有个什么好吃的,难以人人平分,那就以“打仗”分胜负,胜者有份,败军只能干瞪眼。以至于为了争论天上到底有没有神仙,也分成两军对决,赢者说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当然,解放军常常是胜利的,所以谁都要当解放军。但是又不能没有“敌军”,还不能太少,怎么办?此时,倘若有顶军帽者自然无可争议就是解放军了;军装是不可能有的,倘若是黄咔叽衣服也算。有个小伙伴其哥哥当兵,他便有顶旧军帽,用硬纸板剪个五角星,再用红墨水涂红。理所当然他每次都是解放军。其他的有人老是当“敌军”,觉得窝气那也没辙。偶然哪天家里有好吃的,便偷偷藏下一点,悄悄给了“军帽”,换得当一回解放军。有时好不容易换得军帽,却是凑不齐人打仗,只好戴个军帽,嗷嗷喊叫着在村里跑一通,总算也威武了一回。
想穿一身军装,这是我们那一代人儿时的一个梦想。
梦想很遥远,退而求其次,有一套黄咔叽那也是一个慰藉。所以过年了,父母许诺给做新衣服,那是常常央求要黄色的。无奈咔叽布贵,不是一般人家买得起的。而棉布里几乎清一色是灰的青的黑的,没有黄的。一件咔叽上衣抵得上一身的棉布了。母亲是常常说,看你脸都是黄黄的,都成黄狗了,还要什么黄的啊。有一年大舅看我快过年了,老是闷闷不乐,就说你帮外婆砍十担柴火,舅舅给你买一套黄咔叽。那个高兴啊,每天上山看见绿绿的草木在风中摇摆,仿佛看见“军装”在舞动、在招手。砍着柴那就宛如杀敌般的起劲。小伙伴取笑说,你这担柴可是一个“张军长”“座山雕”;也有不无嫉妒的说,人家那是南征“百”战,你才十战就当解放军了,那解放军太好当了。柴火挑到外婆家,外婆就喊叫了:男妳哎,你舅舅说的是十担,又没说多少斤,要这么大担的啊……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如此当“解放军”真不是纯粹闹着玩玩,无不认真。小伙伴里就选好“排长”“连长”,岁数稍微大点挺老实那个就是“老班长”。“杨子荣”“李玉和”等等也都得听“老班长”。无论“解放军”还是“国军”,见了排长连长,那得立正、敬礼、报告。那时山上光秃秃,砍柴不好砍,实在没办法就偷砍邻村封山育林区“禁山”上的柴,且常常是月黑风高时。这时不但一切行动听指挥,而且“侦察兵”“先遣队”“口令”啥的统统都用上了。这与电影里《奇袭白虎团》差不多。有时被看山的发现了,只见山路上晃着许多手电,摸上来追赶。我们逃避不及就埋伏于柴草丛中,心里想着这就是邱少云了……
每每村里有小伙子体检政审通过当兵了,看他穿身还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回来,羡慕不得了。我们就寸步不离地跟着,学着他的一举一动,私下就议论这人小时候哪些哪些就是有“当兵”的样。那时听说左撇子不能当兵,左手就不敢轻举妄动的。有个小伙伴个子矮,他父母就说这么矮怎么当得了兵呢。也不知道他哪里听说的,门闩上吊吊人就长高了,于是他起早摸黑,一有空就躲门后攀在门闩上吊着。尤其看到当了兵回家探亲的,居然也和乡亲们说普通话,居然跟父母敬礼。心念着哪一天自己也当了兵了,那见了村里谁谁也要这么敬礼,也要说“您辛苦了”。天天恨不得美帝国主义、苏修反动派马上打过来,自己也可以像小兵嘎子那样,当当小英雄。恨得直悔自己出生太晚了,生不逢时啊,要不然或许也跟潘冬子那样,盼来了骑着白马当师长的爸爸了。冷不丁就恨恨地问父母,你们小时候怎么不去当解放军打仗呢?为什么不去长征啊?把父母问得目瞪口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至于“武器”更是层出不穷。哪个男孩没有几把木壳枪啊,有木头的、纸叠的,还有铁丝折的,再不济拿把小锄头也算枪了。还有自制的火药枪——用平板车轮子上的钢丝,折成手枪状,螺帽那头不拧满,正好装填火药,握着“枪”用劲一捏,另一头钢丝滑入螺帽,就击发“啪”的一声,很响。火药一般货郎担有的买。买不起就到老屋墙角找,青砖上长着白毛样的,刮下来就是现成的火药。只是这钢丝火药枪,一不小心常常夹到手……
我们曾经就在那样一个“全民皆兵”的时代里,成长着,解放军就是我们心中唯一的英雄。当兵是许多男孩的梦想,不能不说那种“战士”的乡土文化,对我们那一代,或者说那几代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年汶川地震,当解放军从废墟里救出那个小男孩,小男孩举着稚嫩的手,向解放军行了一个高高的军礼时,这一幕感动了中国。不禁感慨,好样的,小男孩平时肯定也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当过兵”啊!那真不能说仅仅是孩儿们的游戏,游戏往往就是一种学习,因此这大概算是“尚武精神”吧。而一个民族真的不能流失尚武精神,这个尚武,不仅仅是武力,而是气节,是风骨,是胆色和血性。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自古知兵非好战。和平已久,知兵、爱兵、崇尚兵,应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何况“人民战争”是我们的一大法宝,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我——我们仍然都是一个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