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明媚的春天,一个叫向南林的士兵阳光灿烂地向人们走来。
从训练场上的“菜鸟”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的军事尖子,从普通战士到士兵楷模。一个士兵的成长故事,何以深深感染人们的心灵?
东北边陲,祖国大陆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
在这里,追寻着向南林的青春足迹,我们获得了一个温暖的启示——阳光洒满士兵之路。
真理之光照亮追求之路
向南林出生于一片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70多年前,仅有10万人口的川北旺苍县,就有1.2万人参加红军。
家里的一本县志,被他翻得卷了边儿;有着几十年党龄的爷爷口中的红色往事,让他听得心驰神往。耳濡目染的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少年向南林的启蒙教育。
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日子也一年年好起来。一台凯歌牌收音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是家里盖起3间新瓦房后添置的两件电器。从此,早晨听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晚上看电视《新闻联播》,成了这个山里人家雷打不动的习惯。
在那个年代,这似乎也是许多家庭的集体记忆和美好回忆。至今,向南林说自己最熟悉的旋律是伴随着广播响起的《歌唱祖国》,最难忘的是下雨天父子俩摇着电视天线里外忙活的情景。
当兵入伍后,每次探亲回家,向南林都觉得耳目一新:取消农业税、免除学杂费、新型合作医疗……这些从前在书本上才见到的新名词,渐渐成了乡亲们的家常话;家里装上了电话,村里通了柏油路,还被开发为风景旅游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原本闭塞沉寂的家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成长过程中的“一枝一叶”,渐渐引发了向南林对“为什么”的理论探寻;而学习道路上的“繁枝茂叶”,则慢慢开启了他“怎么办”的理论实践。
在新兵连期间,曾获得沈阳军区“学雷锋荣誉章”的指导员曹树林指点他养成了剪贴报纸、撰写体会的习惯;在士官学校学习,荣获“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称号的教员周艳忠帮助他确立了学理论成才、靠素质立身的努力方向。
沈阳军区某高炮团修理连,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房间,是部队专为向南林和战友们开设的“理论小屋”。屋子虽小,“空间”很大。
春去秋来,小屋里夜夜亮起的灯光,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全团官兵学习理论的激情;寒暑相易,向南林和他的理论学习小组带出了多名理论骨干,为部队和驻地大中小学作报告40余场。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如灯塔一样的理论之光,也照亮着向南林破浪前行的人生航道。
有人曾当面问他:“南林,你几次提干都没成,还这么刻苦学理论,是不是想当指导员啊?”
向南林淡然一笑:“指导员当不了,就努力当好一名理论骨干吧!”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为种种原因,向南林的“军官梦”整整破碎了3次。年8月,一个细雨濛濛的秋夜,再次得知自己提干不成的他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步:“脸上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一遍遍梳理自己当兵7年来的经历,回忆走过的每一步……”
风雨中,有人无奈放弃,有人勇敢前行。向南林选择了后者:在“兵”的岗位上,他先后获得“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称号、首届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被沈阳军区树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标兵……
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是什么,让一个“小兵”的勇气如此无畏?又是什么,让一个士兵的信念如此坚定?
曾与向南林多次交流的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说,向南林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并非基于盲从,而是建立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之上。
“当全社会的人们,尤其是作为骨干力量和主力军的当代青年,同心同力汇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我们就没有完不成的使命、达不成的目标。”公方彬说。
沐浴着科学理论的阳光,向南林说,把目光投向远方,脚步就不会彷徨。
时代之光点燃青春火炬
那一年,和村里外出打工的同龄人一样,还差半年就高中毕业的向南林也选择了“走出去”。不过,他走的是另一条路:参军。
年12月20日,向南林和旺苍县其他77名应征入伍的新兵一起,登上了开往军营的列车。巧合的是,那一天,也是离开母亲怀抱多年的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
穿上军装时,向南林只有19岁。入伍前夜,他特意在日记里写下恩格斯的一首诗自勉:
一股汹涌的洪流
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
松树在它面前轰然倒下
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了一条大道
我也将和这股山洪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年轻的向南林或许并不知道,写这首诗的时候,恩格斯也是19岁。
从西南到东北,火车一路北上40多个小时后,这批热血青年踏进了他们向往中的绿色军营。
一茬茬老兵走了,一茬茬新兵来了,拥有70余年光辉历程的人民军队,也正是在这年复一年的新老交替中,悄然前行。
而今,从将军到士兵,每个人的眼中都充满期待: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批“80后”,将会是一群什么样的兵?
第一次集合站队,班长说,谁出来指挥唱首歌?向南林“啪”地向前一个正步:“报告,我来!”排长问他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长?他下巴一抬:“我叫向南林,字茂剑,号寒松居士,你想要什么特长?”……
这是个“浑身都是特长”的兵:学法律,他获得国家法律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爱书法,他获得“北海杯”大赛三等奖;当裁判,他考上了国家二级篮球裁判。
他还是全团最“胆大”的兵:想组织理论学习小组,就直接去敲团政委的门;篮球比赛,不留情面的他把犯规满5次的团长直接罚下场。此外,毛巾的叠法、外出假的时间、新兵训练的方式……有意见就提的他,接连改写了团里好几个墨守多年的“老规矩”。
“这些年来,部队兵员构成变化很大,基层士兵以士官居多,独生子女又占了很大比例。”从向南林身上,上个世纪80年代入伍的团政委孙殿文切身感受到时代赋予这批军人和这支军队的鲜明特征——兵不一样了,他们思想更活跃、个性更张扬、头脑更灵活;部队也变了,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践行,各级党组织和带兵人对“个性”加以引导,对“闪失”给予更多宽容。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士兵会落后于人,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连队将变成一潭死水。”向南林说,正是这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时代,让他们得以在部队建设的绿野上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入伍8年,向南林练就了“四步排除故障法”的拿手绝活,研发出“新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开发了《指挥仪修理》系列教学软件,使得团里新配发的技术最先进、操作最复杂、保障最困难的雷达列装当年就形成战斗力……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自觉的创造力、不竭的创新动力。向南林用自己的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营造着创造性的生存方式。”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长、著名学者衣俊卿说。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听到别人的褒奖,每当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向南林都会下意识提醒自己背后有一面“悬崖”。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上学的路太险了——手脚并用爬在笔直的大山上,身后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也许是因为一个士兵的成长太难了——千军万马中,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智慧,才能保证不被落下。
背后的悬崖,让一个孩子奋力攀行;背后的“悬崖”,让一名士兵不断突击。
使命之光激扬勇者情怀
向南林的兵之初并不顺利。
新兵首次摸底测试,抽考5个课目,他只有一项勉强及格;新兵分班,他最后一个被“挑”走。
那天晚上,备受打击的向南林郑重写下自己的第一篇军旅日记:我要当一个好兵!
从那天起,早晨在腿上绑两个粗布缝制的沙袋往复奔跑,晚上就寝前俯卧撑、仰卧起坐各做个,训练场上别人投2箱手榴弹他投4箱……伴随着人们惊奇的目光,瘦弱的向南林一天天强壮起来。
年3月,新世纪第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带着各科全优和一次嘉奖的好成绩,结束新训生涯的向南林,并不意外地成了所有老兵眼中的“好兵”。
在那个划时代的世纪之春,人民军队也迎来一系列崭新变革:愈加开放的中国军队开始走出国门,参与中外联合军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下发,军官培养制度实现又一次重大改革……
春风激荡,向南林的军旅之舟,就在这波澜壮阔的军事变革大潮中扬帆起航。
他是全旅第一个熟练掌握某型高炮操作要领的新兵,在军区、集团军和师团组织的专业技术比武中6次夺冠;他还考上了士官学校,面对一尺多厚的电路图和密密麻麻的元件,刻苦钻研电子、激光、红外知识,毕业时,指挥仪修理技术几乎能和学校专家媲美。
“选择了军营,就是选择了战场,就要为战争而准备,义无反顾地去迎接雷霆与朝阳。”瞄着心中好兵的方向,向南林又写下新的军旅日记。
向南林参军的年,是全军士官制度改革的第一年。今天,人称“兵头将尾”的士官,已经成为中国军队的中坚力量。随着武器装备技术含量的日益提高,国外一些军事理论家甚至把未来战争定义为“士官的战争”。
从士官学校毕业不久,向南林就遇到新的难题。
一次军事演习,他眼看着“敌机”从眼前飞过,指挥仪和火炮却怎么也联动不上!指挥仪没问题,可向南林对火炮修理不熟悉,只能望天兴叹。不久,上级通知,部队某新型雷达即将列装,指挥仪将被淘汰——一代装备一茬人,换装,意味着修理它的人也要换。
从踏进军营那天起就下定决心“留下来”的向南林,脑海中不由得又浮现出新兵分班的那一幕。
“怎么办?”
“从头干!”
东北的冬天冷得出奇。凌晨4点,向南林就来到训练场,对照说明书逐个部件查看装备;为了测算程控联动数据,他趴在雪地里接线,手套碍事,索性摘了;跟着送修装备的露天平板车到厂家向技术人员学习请教,拿稻草围个窝挡风雪,渴了喝结冰的矿泉水,饿了啃硬邦邦的方便面……
军人皆梦想胜利,但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梦想付出代价。唯有勇敢,才是勇敢者的通行证。
仅用1年多时间,向南林就掌握了高炮、发电机、某型导弹等6种装备的维修操作,破解了某新型雷达与火炮联动的10多个技术难题,汇编出20多万字的操作教程。
“这是一件维修专家也很难做到的事情。”在高炮团工作了16年的团长王志恒感慨万千,“向南林,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兵!”
“高远的理想要与脚踏实地结合,坚定的信念要从眼前每一件事做起。”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教授房忠贤说,“向南林自入伍以来,一时一刻都没有虚度。”
通向一个“好兵”的路到底有多长?
早已被公认为好兵的向南林却摇摇头说:不知道,但,胸怀使命的人,目光比路更修远。
美德之光映红心灵天空
认识向南林的人常夸他完美。
了解向南林的人却说,他不“完”,但真“美”:这种美,是那种清凌凌的美,带点山花般淡淡的香。
过生日,对向南林来说是件陌生而又熟悉的事情。
陌生,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过过生日:母亲生他时难产,整整抢救了两天两夜,这样痛苦的日子,他不忍拿来庆祝;
熟悉,是因为他记得身边每个人的生日:父母生日,他打电话问寒问暖;弟弟生日,他会多寄个百十块钱;战友生日,他早早预订蛋糕。
他恨不得把所有人都装在心里,把每一份好都记在心里。
他忘不了,年的一天,母亲在卖粮的路上遭遇车祸,重伤住院,家里只剩下13岁的他和弟弟秋林。那些天,担心他们饿着,邻居们顿顿饭都不忘喊上兄弟俩;担心他们害怕,夜夜都有乡亲来家里陪伴。
红土地上的纯朴和善良,给了向南林一颗感恩的心。
回乡探亲,他在火车站为丢失钱包的民工买返程车票;部队冬训,他掏出仅有的元钱为房东秦大爷解燃眉之急;战友姜宝成家乡遭遇旱灾,他悄悄寄出0元钱……
然而,对别人有多大方的向南林,对自己就有多抠门——这个“秘密”,还是前些年他给佳木斯大学军训时,被学生们先发现的。
早上洗漱,别人用洗面奶,他用的是一两块钱的香皂;训练间隙,别人买矿泉水,他只喝自带的白开水……作为同龄人,大学生们纷纷议论:“都什么年代了,向教官还这么抠,像个‘葛朗台’。”
一个周末,学校组织参观教官内务,同学们无意间在向南林的抽屉里看到一张开支计划表:月工资元,弟弟学费元,寄父母元,资助福利院儿童50元,买书元,存款元,日常开销56元……
那一刻,热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眼含热泪,从此对向南林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实,不仅仅是向南林一个人这样,从“四有军人”到《军人道德规范》,中华民族对传统美德的追求,始终影响着座座军营,也深刻塑造着代代军人。
“当今时代,人们在享受自由选择的同时,往往也承受着心灵的迷茫和重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宋建丽说,在多元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碰撞的今天,向南林坚守朴实的人生信念和价值理想,完善自我,回报社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美德就像花儿一样,开在哪里,哪里就一片芬芳。”向南林说,用内心的阳光照亮别人,是件很幸福的事……
记者采访时,高炮团特意举办了一场士兵文艺演出。向南林的节目是独唱:《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无论风雪弥漫,还是大雨滂沱,朝霞也照样升起在我的心窝……”
向南林说,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新华社沈阳年4月21日,合作者:王天德、白瑞雪、冯春梅。)
(本文节选自《巨变无声:一位新华社军事记者的十年见证》)
《巨变无声:一位新华社军事记者的十年见证》
ISBN:-7---8
王玉山著
新华出版社年9月
定价:86.00元
原文转自:新华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