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平板车 >> 平板车价格 >> 正文 >> 正文

潍医校庆晚会大揭秘之峥嵘岁月

来源:平板车 时间:2023/6/27

七十年岁月沧桑,七十年执着追求。潍医建校70周年晚会以“乐道济世砥砺前行”为主题,以原创情景剧、原创朗诵、原创校园民谣、老中青混声合唱、讲述、光影互动等多元方式,以娓娓道来的形式呈现潍坊医学院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带领全体观众重温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潍医故事,留下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难忘瞬间。

许多经典的节目令人久久难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小编带领大家揭秘节目背后的真实人物事迹。

07:11

原创朗诵《峥嵘岁月》回溯了筚路蓝缕的年,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的先驱们立足于国家和人民需要创建学校的办学初心和建校之初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艰难岁月。“老师们自己设计制造的一架马车,也是一道风景线,那上面安装的是空军某部赠送的飞机轮子,再加上两匹英俊的蒙古马,它便成为学校里唯一的大型交通工具,”“那位毕业的学生,因为参与麻风病防治、去食堂被扔出饭盆,坐公交被半路赶下车,可他强忍委屈、决不放弃,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学有所学,学有所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质朴青春,抒发豪情壮志!”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温情动人,时而慷慨激昂,是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岁里潍医人苦中作乐、乐观坚毅、勇敢执着的真实写照。

一架马车

一架马车的故事流传下来,源于它是潍坊医学院第一个大型交通工具,解放了劳动力,还接来了一个重量级的外科专家。

年,学校师生数额已达人,当时的交通工具仅有一部地排车和几辆独轮手推车,由于学校地处市郊,学校每天要拿出10-20人专门运粮、买菜,已经严重制约了师生的日常生活。于是,连着行文申请大型交通工具,一个是一辆马车,两头骡子,另一个是六轮大卡车,很快马车的批文下来,学校购买了两匹蒙古小红马。

学校的第一辆马车,职工自己设计制造,一钉一铆进行安装,马车轮子则是由空军某部捐赠,意义非凡,马车不仅运米运菜、还接送师生。

马车是由教职工自行制作的,为此,学校组成了马车制造小组。木工杨万贞设计马车,郭宗宽等几位老师拉大锯解木头,电工吴法亮在制造车间安上电灯,他们放弃休息时间,不分昼夜突击制造,仅用了几天,学校第一辆安装着飞机轮子的马车制作成功了。

马车轮子始于学校一名同学的家人来接学生,亲眼目睹了学校师生推着平板车参加劳动的场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回部队后就把在潍坊医学院看到的情况汇报给领导,不长时间空军某部派人和学校联系,为学校捐来了两个退役的飞机轮子当马车车轮,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

米嘉祥,年生人,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同时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先医院医师、山东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第二队队长、南医院胸外科主任、医院讲师、医院外科主任等职,医院副院长。

年,学校接来了来校任教的全国劳动模范米嘉祥。米嘉祥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年就出任抗美援朝山东医疗队第二队的队长,是全国著名的重量级的外科专家,最早开展颈椎病手术。他到潍坊医学院任教,大大推进了潍坊医学院外科教学水平。

麻风病

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命令山东省人民政府卫生厅,由昌潍区中心卫生院筹建山东昌潍医士学校,这一年被称为潍坊医学院元年。6月开始招生宣传,9月首届学生入校。这批应届初中毕业生两年半后,遍布齐鲁大地。这是新中国缺医少药逼出来的速度。

年,5级学生高绍佐医院,医院的西医大夫仅有4名。当年的县委书记亲自为高绍佐接风洗尘,并语重心长地安排他统筹全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从此,高绍佐一干就是一辈子。因为当麻风病医生,刚谈的女朋友和他分手了;他要去公社食堂吃饭,饭盆被扔出来;他要坐公交车去麻风病防治站,半路被撵下车。多年的心酸,在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日子里,高绍佐默默流泪,他的泪水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欣慰。他说,他没有辜负学校的培养和组织交给的任务。

高绍佐

黄学智

而早于高绍佐之前的级学生黄学智上学期间就提前到山东医学院进修学习麻风病防治知识,毕业后,在山东麻风病防治研究院还没建立起来的日子里,他在五莲、莒县、海阳等地的麻风病防治站巡回医疗,-年,他又数次到西藏,带领5名藏族医生跑遍了西藏6个县的山山水水。

李继昌

潍坊青州市高柳镇良孟村以西约2公里处,有个“麻风村”,该村从成立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50多年时间里,大夫换了好几茬,病人也由多变少,始终没变的是青州市皮肤病防治站副主任医师李继昌,他在这里一干就是48年。

48年前,23岁的李继昌从昌潍医专(现潍坊医学院)毕业,按计划,李继昌所在班级要选9人到各地进行麻风病防治,大部分人都怕传染麻风病不肯接受分配,而李继昌却毫无怨言,服从安排回到家乡青州。当时地处青州北郊良孟村西北大洼的麻风村,条件非常简陋。

  那时设在青州市高柳镇的皮肤病防治站麻风村有病人余人,而工作人员只有7人。李继昌每天早晨7点半带上药品徒步两里多地到麻风病村查房、诊治,从未间断;进入麻风村要身穿防护服、手带皮手套、脚穿皮靴,但是为了与病人从心理上走近,他宁愿直接给病人治疗;对于麻风村的病人来说,他们长期居住在这里,他们得的不光是麻风病,肺炎、心脏等各方面的疾病也在所难免,为此,李继昌就成了全能大夫,只要病人得病,他马上在第一时间内赶去治疗。

  李继昌带领同事给病人治疗的同时,将病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村委会,指导他们种地、栽树、烧砖,让他们自力更生、安居乐业。为搞好麻风普查,他与同事在治疗间隙跑遍了当时个自然村,发现病人,耐心说服他们到麻风村接受免费治疗。

12:30

潍医纪录片《一生的守望》

中国桑绑疗法

张希增

对于山东昌潍医士学校级学生张希增来说,如果没有对党的事业信念,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当年的丝虫病防治工作真的很难进行下去。每天夜里十点之后,张希增和他的同伴开始钻牛棚、蹲猪圈,收集标本,而那些牛棚、猪圈的主人把他们看成疯子、傻子,“自古都这样,你们抓几个蚊子就解决问题了?”科学需要普及,普及的最好效果就是治好他们的疾病,张希增用他的所学创造了中国桑绑疗法,治疗血丝虫病晚期病人,他的成功让老百姓记住了新中国的卫生防疫人。

潍医的第一位教授

孙世锡,男,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年5月生人。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制药学系。曾任教于山东大学医学院(青岛)、青岛医学院。年,为支援刚刚升格的昌潍医学院,孙世锡报名来到昌潍医学院,他不仅是潍坊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的创始人,山东省生理学协会副理事长,也是潍坊医学院获聘的第一个教授,他把昌潍医学院药学教研室建设成山东乃至全国最优秀的教研室之一。

孙世锡出身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年毕业于齐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氛围里,当被抽调到支援昌潍医学院的建设中去,他义无反顾。38岁的孙世锡把老人和孩子留给妻子照料,自己在潍坊一呆就是二十余年,直到年组织照顾调回青岛医学院,他仍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海洋药物开发。

 一个人的成功总是伴随坎坷的经历。抗战期间,齐鲁大学迁址内地四川华西坝,孙世锡在此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到成都惠东药房工作。他是科班出身,便被派往上海标准制药厂任厂务主任,由于国外药物的冲击,药厂倒闭。适逢抗日战争胜利,他又投身到善后救济总署工作,到青岛接受国际的药物救治工作,随后进入山东大学医学院工作。年,孙世锡作为青岛药学会理事长出席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医学、生理科学的科学家会议。开始了他一生都为之奋斗的药理教学和研究工作。

孙世锡从事药理学教学和药学研究50年,他说,没有一个好的业务能力,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他七十年代主攻海洋药理开发研究,年在汕头制药厂研制出褐藻淀粉硫酸酯(PSS),获汕头科委一等奖、广东省二等奖。八十年代他尝试各种药物的药理研究,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中心共同研发红景天中成药物,此药物在日本风靡一时,孙世锡在日本药界也有了极高的声誉。在国内以中成药红景天作为抗疲劳,高原反应不适症药物应用至今。利胆排石汤的药理研究在全国中西药结合治疗胆石症大会上参加交流,“利胆排石片”全国内销售;肤螨灵的设计、基础及药理研究获得世界发明奖;降血糖“石莲花对Ⅰ型、Ⅱ型实验性血糖升高治疗研究”开发成保健品并深受日本国欢迎;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开发研究于年获得新药证书,并推广应用。到九十年代他主攻保健品研究,年,新降压药—昆布氨酸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于当年获香港科学院顾问、荣誉博士。

孙世锡热爱学校,年他刚踏入昌潍医学院,看到校园单调的树木品种,就主动联系青岛中山公园园艺处,商谈移植油松,如今这些从青岛移植过来的松树成为潍坊医学院虞河校区最美丽的风景。孙世锡爱校,更爱同事,岳启安教授至今记得孙教授帮助他的诸多场景,所有这些都成为一代大师在心中永远的美好。

孙世锡曾任山东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其事迹被收入《中国21世纪人才库》。

第一架手术灯

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积极响应,组织教职工、在校学生余人组成一支医疗营队,于年12月28日早上出发,徒步奔赴临朐县的十二个公社。当时天降大雪,同志们不怕严寒继续前进,踏着厚厚的积雪到达九山。

营部就驻扎在冶源二中、老龙湾的东岸。当时在队伍里的学院专家有:外科教授米嘉祥、内科专家赵叔文、五官科专家孙洪恩、妇科专家陈荫森,同时也有青年大夫谢立信、李德、徐玉祥等人。他们来到各个公社后就忙前忙后为老百姓们看病,消息轰动了整个临朐县。

眼科青年大夫谢立信在给一位前来看眼的老大娘检查时,老人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他说大娘的眼睛患的是白内障,在征求了老人意见后,马上用酒精对器械进行消毒,吴法亮和徐洪明用两只手电筒给他照明,然后沉稳地动起了手术。吴法亮和徐洪明打着手电筒,时间一长灯光难免会有些不稳。手术后,谢立信开着玩笑说:“一个洪明,一个法亮,用明亮的灯光帮我做好了手术啊。”他轻轻扶起患者,“老大娘,您的手术已经做好了”。大娘歇息了一会,便要去摸索自己的棉袄口袋,“看这个病得要多少钱啊?”谢立信握住大娘的手说:“我们昌潍医学院是义务给咱老百姓看病,不要钱!”我还清晰的记得大娘眼里噙着感激的泪水。

事后,谢立信对吴法亮说:“法亮同志,打手电筒时间一长手会哆嗦,灯光就不稳,你想个办法,把几个手电筒固定在一起,这样用起来安全、方便。”吴法亮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于是,吴法亮先去买了三只手电筒和两倍量的电池以做备用,用一块绝缘板把三只手电筒摆上,照样划下,把制作的尺寸量好。我把绝缘板切割成椭圆形,把三只手电筒固定在绝缘板上,底面是聚光镜片,上面是三只手电筒垂直倒立、均匀成行,最上面一层做成搁物架,还可以用来放置手术器具。吴法亮又向汽车司机要了一只旧反光灯做转向架杆,固定在顶部就可以调节方向。在整体制作完成后,一次次挂在吊杆上调试,最后让谢大夫验收,他看后非常高兴,手术照明的问题也就不愁了。

为了让谢大夫携带方便,吴法亮又绘制了立体的手提木箱样式图,找到木工做了个木箱。木箱做好,他把椭圆形绝缘板固定的手电筒放在木箱内,大小正好,盖上木箱盖锁上小锁,用手提着去哪都非常方便。木箱送到谢立信大夫手上时,他高兴地说道:“咱们给它起个名字,就叫手提式眼科手术聚光灯吧!”

国家科技进步奖

年承办全国第二届角膜病讲习班

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中国眼科第一个国家奖。

早在年,谢立信就在国内首先使用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活体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理与病理学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临床早期诊断标准,并提出了眼库供体角膜活性新的判定标准——“活性密度”的概念,对指导临床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年这项成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中国眼科第一个国家奖。

来源:潍坊医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552.html